熊勇: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英雄---读王雨的中篇小说《永生》
标签:
中篇小说永生王雨文化 |
分类: 评论 |
(发表于2025年10月20日上海文汇报文汇读书,10月28日《中国作家网》文学评论)
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英雄
---读王雨的中篇小说《永生》
熊勇
王雨新作中篇小说《永生》,发表于今年5期《青年作家》头条,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小说以赵一曼的求学生涯、抗日战场、被捕审讯、逃脱魔掌、再次被俘、珠河牺牲为线索,塑造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女性的英雄形像。
赵一曼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她的家乡宜宾建有《赵一曼纪念馆》,2010年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但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或者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记得她?了解她?王雨的中篇小说《永生》带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领略了这位女英雄的传奇人生。
这部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像,可读性极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富、多元、立体的人物形象。读这部小说,不仅是读故事,读情节,我们可从这部小说中得到启迪、思考,赵一曼为何能成为女英雄?我的答案是,赵一曼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与坚定信仰的人。
赵一曼从青年时代便投身革命,从反抗封建家庭束傅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始终以坚定的信仰为指引。她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工人罢工,后投身东北抗日战场,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她毫不退缩,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中华儿女英雄气概。她的革命生涯贯穿了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践行者。
在审讯室里,身负重伤的她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国家的决心。遭受酷刑,她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喊出了“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始终没有说出一个有关抗联的情报。她的每一声痛斥都是对敌人的有力回击,她的每一滴鲜血都彰显着民族的尊严。她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民族气节,在侵略者面前,中华儿女绝不低头。这是什么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赵一曼的故事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王雨的中篇小说《永生》,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一次将赵一曼的英雄事迹用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传播,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和平年代,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部小说最具特色和值得赞赏的是,不仅让信仰在当代的精神中延续光芒,更让英雄在艺术解构中重获血肉。小说突破了以往一些作品在塑造英雄人物时“高大全”的刻板,而以“人”的温度解构“神”的光晕。
小说对赵一曼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一次去神化的书写,赵一曼的形像是丰富、多元和立体的。回忆往惜恋情,温柔如水;面对年幼爱子,依依不舍;目睹同胞受苦,义愤填膺;面对敌人的酷刑,坚定无畏。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英雄人物形像,使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底色,一个既坚强又柔情,既慈爱又壮烈的赵一曼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难忘。
对大众熟悉的英雄人物进行再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故事要遵循史实,所以故事情节难有突破的空间,但是王雨的《永生》却把一个英雄,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精神世界刻划得淋漓至尽。特别是对母亲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叙述与描写,让人感动。赵一曼在牺牲前给儿子留下的感人至深的遗书,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眷恋和愧疚。然而,她更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以实际行动教育儿子要为国家奋斗。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情怀完美融合的精神,使感人的赵一曼展现在读者眼前。她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以为,不仅是写给她儿子的,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激励。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赵一曼,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廊上。她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从叛逆少女到抗日先锋,从军校学员到铁血政委,她的每一步都刻印着民族的赤诚,每一滴血都滋养着信仰的种子。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洒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她的诗作是她真情的吐露,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熊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