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耀国:王雨现象

(2024-07-03 08:43:51)
标签:

李耀国

王雨现象

文化

分类: 评论

(发表于202472日都市头条、新文网)


王雨现象

李耀国

王雨写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最近英文版问世,这部由重庆出版社26年前出版的著作(9年前又再版)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英文版在今天出版的原因。

在王雨的众多著作中,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夏坤到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遇见了他的前妻宁秀娟、学生章晓春、初恋情人史莹琪,紧紧围绕着夏坤和这三个女人之间所展开的情感纠葛,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不仅表现了爱国情怀、事业追求、婚恋变幻、伦理冲突,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都当过兵,有一种军人情结,不管生活境遇发生什么变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底色。这部作品表现夏坤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几个当年的战友在美国的生活境遇,她们的焦虑、困惑、迷茫,不仅仅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也是曾经作为军人的信仰和追求的失落,在深刻揭示这一主题的同时,也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作品釆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在表现女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的境遇时,常常触情生情,跨越时空回到当年的军旅生活。那时她们还是一群年轻的女兵,心怀报国情怀,朝气蓬勃,充滿阳光,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有这种深切的感受。可以说,其实这部小说也是当过兵的作者在写自己的感受.夏坤转业到地方医院当了院长,同样面临着改革开放后医院转制所帶来的挑战,如何适应医院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他同样和那几个女兵一样,焦虑过,茫然过,只不过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但是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军人的气质,那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向逆境低头的顽强意志。这种真情实感,才会把这几个女兵的生活经历写得如此生动感人。

出于对这部小说的偏爱,在我退休后被聘为重视传媒剧本总监时,曾想把它改变为电视剧搬上屏幕,至于考虑过编剧就让王雨本人担任,因为他编剧的电影剧本《年轻的朋友》被峨影拍播过,电视剧《嘉陵江边的小屋》也被重庆电视台搬上了屏幕,具有编剧的经验和实力。后来,在跟合拍方的反复切搓中,考虑到主要场景在美国,投资过大,又没有境外拍摄的经验,最终还是放弃了,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遗憾的。

我和王雨相识很早,还是文革结束后不久,《红岩》刚刚复刊,王雨便是《红岩》最早的作者之一。其实我对王雨的了解,并不是他向《红岩》投稿的文学作品,而是他写的电影剧本《年轻的朋友》。当时我也在峨影厂修改剧本,听说王雨的剧本已通过投拍,让所有住在招待所的编剧们羡慕不已,因为当时峨影一年也就只能拍摄两三部电影,能够选中实在太不容易,我不得不对王雨刮目相看。我们有着相同的当兵经历,不同的是,我服役在野战部队,见不到一个女兵,军营生活便缺少一种浪漫。《飞越太平洋》所反映在军队那段初恋感情,也只有王雨所在的陆军医院才能发生。当年冯小刚拍摄的电影《芳华》,这部反映部队宣传队发生的爱情故事,曾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现在“芳华”已成为人们对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王雨在小说中对军营生活的那些描写,也是自己对那段逝去的军旅生活的深深眷念。他发表在《人民文学》的散文《千里帖》,反映一支进藏的部队宣传队在雪域高原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和充滿乐观主义精神,只有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和熟悉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作品。

一般来说,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许多优秀的小说都能看到作家的身影。作家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便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的作品使人感到真实,作家对生活的激情,也能引起读者共呜。王雨还有发表于《红岩》的中篇小说《桂阿姨》和长篇小说《车神》,是以他的母亲和父亲为生活原型创作的,倾注了他对父母的血缘深情,故事也相当生动,可惜未能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我深感惋惜。当然,如果一个作家仅仅依靠个人的经历和熟悉的生活来进行写作,必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作家的才能主要还是表現在丰富的想象力上。王雨搬家到南滨路上后,这里隐藏着许多古老的洋式建筑,这是当年重庆开埠时外国洋行留下的遗址,每当他散步来到这里,便驻足沉思,这些建筑里面居住的老外究竟是些什么显赫的人物?会有什么故亊?对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具有什么历史价值?在一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引起了他探索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兴趣,他查找历史资料,从这些浩瀚的史料中寻找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发生的事件,从中获得了灵感。毕竟文学创作不是对史实的照搬,必然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亊,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下,进行合理的虛构。王雨创作的历史题题材的长篇小说《开埠》《水龙》《碑》因此相继问世,并获得广泛好评,这不仅显示出王雨文学创作的丰富想象力,也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扩展了更大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填四川》,不仅获得了“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参评了“茅盾文学奖”,他改编的电影剧本《填四川之宁徙世家》,近期也获得了国家电影局、重庆市电影局的拍摄批号、批文,他改编的京剧剧本发表于《四川戏剧》,获得了首届杨升庵文学奖。由著名导演陆涛执导、秦岚等明星加盟、毛阿敏唱主题歌的《填四川》32集电视剧,审片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因种种原因未能播出,实在令人遗憾不已。不过最近听说投资公司经过重组,此剧的营销发行又提上议事日程,相信不久便可以和期待已久的观众见面。

王雨的本职工作是医生,从事文学创作只是业余,中外作家中,弃医从文的不少,如契柯夫、鲁迅,而坚持两栖作战的却很少见。王雨在两个领域都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作为医生,他是国内超声影像学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在文学创作上,他又是著作等身。著名文艺评论家林亚光教授曾说过:“他似乎长着两个脑子,可以轮流开启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形象恩维。”如果把王雨的脑子比作一台电视机,他只要用手一按遙控板,就可以迅速改换频道。评论界将“跨界”两行,皆得甚高造诣,称为“王雨现象”。我觉得“王雨现象”的背后,是他的勤奋和执著。我很早就知道,王雨年轻时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写作,七点吃完早饭就去医院上班,平时有推辞不掉的应酬,他也是到了吃饭的时间再去,吃完便走,尽快回到自己的书房。有时我也觉得,所谓的“跨界”,其实也有内在的联系。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时说过,希望通过文学和思想的力量来唤醒国民的意识。作为医生,让他接触了许多病人,见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如何体现生命价值?于是拿起笔来,用文学的形式,直击人的心灵。

王雨已过古稀之年,仍然在带医学硕博、博士后,同时在文学上笔耕不辍。不久前,他写的电影剧本《产房》已经公映,他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十八梯》《填四川之宁徙世家》也在筹拍之中。

李耀国:王雨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