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散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龙门浩
(2023-04-12 19:50:39)
标签:
王雨散文龙门浩文化 |
分类: 散文 |
(发表于2023年4月12日《重庆文艺网》《华龙网》)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龙门浩
王 雨
龙门浩与重庆母城隔江相望,龙门浩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著名的巴渝十二景,龙门浩就占有“海棠烟雨”、“龙门浩月”、“黄葛晚渡”三景。其中的“龙门浩月”,得名于长江里的那条老长的碛石,枯水期时,碛石就露出江面,活像长龙戏水。碛石上刻有“龙门”二字,是宋代的古迹,岸边就有了龙门浩街。重庆开埠之后,沿岸的洋房子、工厂、仓库多起来。每当长江洪峰一过,“龙门浩月”的碛石就露出江面,好多年了,它总是这么静静地周而复始地在大江里沉浮,迎暴雨烈日,看人世悲欢,观山城巨变。
龙门浩早年就有水码头,是与黄葛渡、海棠溪、玄坛庙齐名的南岸五大码头之一,英国的“利川”号轮船就停靠龙门浩码头。公元1891年,重庆被迫开埠,重庆海关设在南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十个通商口岸,是中国西部的第一个通商口岸。当年划定有十一处来往船只的泊位,均在南岸,有王家沱、黄桷渡、盐店湾、羊角滩、狮子山、施家河、窍角沱等,龙门浩就在其中。说重庆的开埠文化,龙门浩底蕴深厚。
重庆早年的工厂---英国人立德乐十年筹办五年投产的“立德乐洋行”开办的猪鬃厂就设在龙门浩。几栋瓦屋、棚屋,开先只有十多个工人,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人,多半是重庆工人。生产的猪鬃用做日用刷子、油漆刷子、机器刷子,销路很好,供不应求。当时的名猪鬃有东北鬃、青岛鬃、汉口鬃、上海鬃、天津鬃、蒙古鬃,重庆鬃占了一席之地。开先每月只生产二三十斤猪鬃,后来每月生产一万多斤猪鬃,包揽了重庆的猪鬃市场,还销往欧美和日本。价格自“利川”轮来渝后,涨了近三成。工人们将约莫一根食指长的猪毛分颜色分好坏选放,上好的猪鬃要剔除肚子、尾巴和脑壳上的毛,除去杂物。用老大的水缸浸泡猪毛,用温水发酵一天一夜,把猪毛上沾的残肉、油脂泡化,捞出,再放到厚实的木桌上用木板捣弄,之后,用清水漂洗,用铁梳子梳理,把沾在毛上的肉皮、细毛捣松捣脱梳理干净,保证不会变质发臭。“立德乐洋行”跟工人签订有合同,条款多,比如,扎毛工每天要扎够六斤,短缺一斤罚银十分;合同期内只能在厂里做,除了带学徒外,不能另教他人;洋行里的不论啥事都不能外泄;绝对不准自己去兜揽生意等等。否则就要受罚,高的罚银多至五百两。有的技工保质保量完成的,每个月可得银子八两。万一生疮害病,合同规定了的,病痛祸患是个人的事,不与洋行相关。不公正的洋人合同。
当年,迤逦的长江南岸停泊有法、美、日、德等国的数十艘舰船,海关、领事馆、兵营、洋行、教堂、仓库、俱乐部、酒吧沿岸可见。靠江的三层直檐瓦屋是美国领事馆,英商隆茂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设在龙门浩,可看见美国罗森仓库、法国水师兵营、日本水兵俱乐部、法国吉利洋行等等。
如今祖国强大,外国人入侵川江早已成为历史。龙门浩的“开埠遗址文化公园”开张在即,龙门浩与重庆与全国一样,正蓬勃发展,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