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新版尾声

标签:
王雨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文化 |
分类: 长篇小说 |
尾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一架飞机翘首飞向蓝天。
夏坤站在护栏外,直目送飞机消逝在天海里。
这架飞机里坐着他女儿夏欣,她同她妈妈宁秀娟同机飞走了。还有史莹琪和章晓春。甘泉昨天晚上就乘长途夜班车回成都了,次日她要值班。孟齐鲁和庄庆是刚才先后飞走的。孟齐鲁去了深圳他们公司的总部。庄庆去了山东看他那在国内经商的兄长,他对章晓春说了,他这次要在国内长呆一阵,去各处看看、绘画。
昨天的相聚热闹非凡,今天就各奔东西。
昨天的聚会,夏坤终还是宣布了他和章晓春订婚的事情,人们的表情各异,都报以祝贺的掌声。昨晚,他与史莹琪长谈。史莹琪说,她又搞本行了。他很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史莹琪要来支持他圆他早就想搞的那个科研课题的梦。这是个意义重大、费力不小、前途可观的研究课题。如同一辆启动的列车,他夏坤、史莹琪,还有章晓春,他们又要疲于奔命地向新的目标奔跑了。
“夏坤,我俩虽然身处大洋的两岸,但是,我们人生追求是一致的。就让我们隔洋相望相往互助互勉吧!夏坤,我会归国来的。”临别时,史莹琪握了他的手说,双目灼灼。
“嗯。”他点头。
女儿夏欣是哭着离别的,一再叮嘱:“爸爸,你不要太累了,要多关心自己。我会常打电话来,会好好学习,学完一年就回来。爸,相信我……”
宁秀娟含泪与他握别。
章晓春最后与他握别,他俩现在是另一层关系了:“夏坤,等我,我会如期归来。”吻了他。
走了,都飞走了。他们也都还会回来的,他想。
回到家里,夏坤彻夜难眠。次日投入紧张的工作,又是一番心境。上午临下班前,办公室主任叫他去接一个越洋电话。
“Hello. Are you Mr. Xia?”声音沙哑,话语急切。
“Yes.”夏坤回答。
“I'm
这个叫霍比的先生对他说,他是赵勇先生的帮工,叫他要尽快转告宁秀娟女士,他的丈夫赵勇遇车祸了。是前面的车相撞了,他的车跟在后面,高速公路上车速太快,也撞上去了。车撞坏了,人也伤得不轻!夏坤的心紧了,连声谢谢对方。对他说,宁秀娟已经飞回来了,又对他说了航班号和到达时间,拜托霍比一定要好好守护赵勇,宁秀娟到后也请他好好劝慰。并叮嘱,常来电话告之详情。
“OK!”霍比回答。
夏坤好是不安。唉,前妻宁秀娟也这么不幸,但愿赵勇没有致命伤,但愿他能够早日康复。又万般担心随了宁秀娟去的女儿。
下午一上班,夏坤的研究生喜滋滋走来,叫他快去屋顶的动物房。他这一向总忙,好些天没有去了,随了去。啊,又多了10几笼大白鼠了,生命的繁殖力真强大!他从光线暗的动物房出来,阳光刺眼。他眯眼看天,盛夏的晴空万里无云。就想,他们此时此刻正飞越在波涛汹滚滚的太平洋上空哩。
“祝你平安啊,祝你平安……”
他心里、耳边响了起这支歌。
重新出版后记
感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重新出版我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感谢责任编辑罗玉平先生。该长篇小说是上世纪的1998年10月在重庆出版社首版出书的,一晃17年了。小说出版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至今,一些朋友、学生还找我要书,可我自己只剩下两本了。不少网友也问我在哪里可以买到(我在网上发过些章节),我只能回答,没有书了。
小说受到读者青睐,也许是来自人世的故事,来自人生的切身感受吧。
有幸,我曾飞越太平洋到大洋彼岸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医学论文。之后,在那边研修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学识渊博热情待人的美籍华人医学专家叶思仲教授,并且意外地碰见了在那边的20多年未见了的老战友,还碰上一些熟人。回来后,写了篇散文《飞越太平洋》,在《人生与舞台》杂志发表并在《重庆晚报》一周笔会连载。还写了篇短篇小说《邂逅纽约》,在《新闻汇报》刊载。觉得还远没有把话说完,就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飞越太平洋》的人物和矛盾当然都是虚构的。开先,就打算写40万字,主人公夏坤飞过去写20来万字,余下的写他飞回来的事情。由于事多,写了飞过去的20万字就撂笔了。投了出去,得到了信息反馈,还想看,这故事还没有讲完。就利用教学假和双休日,又挥笔写了后面的文字。《红岩》文学杂志1997年2期发表了前 18章,责任编辑是蒲卫平先生,发表时的题目是《一个中国教授在美国》,得到好评。《文艺报》发表了著名评论家敖忠先生《本意就是想写出几个人物》的评论:“比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更显得丰厚多采。夏坤这个人算不上叱吒风云的英雄,也没有什么大医院院长、教授的做派,但他却质朴感人,让人觉得亲近。像夏坤这样的人物,在知识分子中其实是很多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创造着、撑持着,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当时的重庆市文联主席吕进先生给我来信,认为很真实,有生活气息。专家、同道也提了建言,希望能改得更好。重庆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于1997年3月18日组织召开了对本作品的改稿会,到会的专家、同道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文坛前辈熊小凡老师更是对通篇进行了热心指点、修改。
那阵,我已经购买了计算机,但仍舍不得笔落纸页和自我保存手稿的快意,依然是手书文稿。是我的贤内助把这几十万字敲打进了计算机里,我则坐到计算机前修改、编排,才体会到了计算机的好处。
小说首版出书后,著名评论家李敬敏先生评到:“1997年的手稿讨论会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当时也提到了写故事与写人物的问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仍然有很吸引人的故事,不同的是,人物突出了,主人公夏坤及他周围的史莹琪、宁秀娟、章晓春、甘泉等都有个性,能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获2002年首届重庆文学奖,著名评论家林亚光先生评到:“……但王雨的这次获奖,却得到了各方面一致的认同。这当然是由于他本身的创作实力和获奖长篇《飞越太平洋》的成就和多年来早已在读者中形成的热烈反响,但我想也与长期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王雨现象’不无密切关系。”他这里说的“王雨现象”是指我是医学教授又写文学作品之事,这是对我的鼓励。小说在《重庆晨报》《新闻汇报》连载,在重庆广播电台全文连播,《文艺报》等多家媒体发了评论,进行了宣传报导。美籍华人医学专家叶思仲教授来信热情赞扬。2002年7月1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重庆市作家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对该作品的研讨会,著名评论家、当时的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先生评到:“这是一部很有趣很好看雅俗共赏的长篇小说,写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纠缠。情节引人人胜,故事编织巧妙,穿插合理,叙述有层次……表达了爱国情怀,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境况。特别是表达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出国已变得并不神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的人和事。展现了在国内的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他们的爱国心。这一点上是很有新意的。”重庆作家文友杨耀健先生评到:“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任何严肃的进取者、开拓者,都不能拒绝或失去对‘中国人’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凝重回眸。”首版责任编辑张世俊先生评到:“全书展现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事业与爱情的追求,表现了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情与缘、灵与肉、爱与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和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反思,能够用文字记录用文学表达留下纸质版图书真是一大幸事。出版社主动重新出版《飞越太平洋》,我真高兴,再次做了修改,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