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结--《开埠》创作谈

标签:
文化王雨开埠 |
分类: 创作谈 |
(此文刊载于《长篇小说选刊》2015年4期,系该刊全文刊载王雨《开埠》而写的创作谈)
故土情结
王雨
我写长篇小说《开埠》之前,写过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开埠时期的长篇小说《水龙》,那是我偶然接触到重庆开埠史,受到触动而写的。
在《水龙》的再版后记里写有:重庆的人物和地域是独特的令人热肠的。曾经,战乱、抗争在这座城市进行;曾经,这里的人们沐浴过痛苦的寒霜、策划过伤心的句号,一门心思要走向祖辈憧憬的繁荣富强。钩稽史沉,再现历史,掘开厚实的黄土才会发现重庆人的根。事隔多年,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对旧世纪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这样,就有了《水龙》和《开埠》,算是异曲同工的姊妹篇吧。
我写《水龙》和写卢作孚的长篇小说《长河魂》时,看到许多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史料,走访了移民后人,写了长篇小说《填四川》,被北京如意吉祥影视公司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填四川》的主人公宁徙是《开埠》的主人公宁承忠的高祖母,《开埠》也算是《填四川》的续篇吧。
《开埠》是小说,小说是要写人的。自我接触到重庆开埠史,查阅到当年清廷官员扣押了六十九艘外国走私船时,心就不平静,就开始构思主人公宁承忠这个人,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人物在我脑中酝酿多年了,他以科举致仕,出任夔关监督,嫉恶如仇,立志严守国门。当英国走私船偷运洋货入川时,他毅然将其全部扣押。面对洋人的威胁,他正义凛然,毫不退缩。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可谓朝廷的忠臣。重庆总商会成立,他到会慷慨陈词,表态支持对列强展开商战。此后,他目睹清廷的丧权辱国,封建王朝轰然倒塌,思想观念有所转变,逐渐顺应潮流不愿做遗老。在儿子宁继兵被清军杀害后,他的天平彻底倾斜,最终参加了起义军在朝天观举行的祝捷大会。应该说,他是清末民初重庆士绅的缩影。
有了“这一个”,小说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他和女袍哥喻笑霜及妻儿等人就活灵活现;就通篇全活,围绕他的诸多人物就有声有色。
作为历史小说,我力求对那个时期的人、人性以及寓于其中的国民性剖析得深刻些客观些,力求不露痕迹。用文学之笔历史地回顾历史,现实地反思历史,意在当下和未来,这是我所追求的。
是的,当开埠迎来西方商品经济的时候,国人才发现它不仅是闻所未闻的消费愉悦,更是烫手的火焰。然而,正是这火焰,重新铸造了我们古老民族的灵魂和信念。怀着对于繁荣富强的百年憧憬,血也流过,泪也流过。或许,重庆人的要求太抵,仅仅是温饱;或许,重庆人的要求太高,一定要实现作为人的价值。历史就是这样,当一代又一代人以他们的牺牲,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汇成趋向文明进步的追求时,社会的车轮就将冲破羁绊,隆隆前行。
我深深地热爱故土,力求用好看的小说发掘故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