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雨:用文学之笔发掘巴渝历史

标签:
转载 |

一部《填四川》,让68岁的王雨突然从纯文学圈进入坊间,为巴渝大地的引车卖浆者所熟知,在微博上QQ上也有了前赴后继的偶像粉丝团。当《填四川》电视剧组在重庆荣昌路孔镇取外景时,为人低调的他,也会被惊喜的粉丝们围追堵截。王雨,在重庆文学界被称为一种“现象”——他虽然曾任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从青年时代就涉足电影剧本创作、出版了6部分量很重的长篇小说,其职业却并非专业作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副院长、党委书记的他,现在是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次采访,记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他的办公室与之对谈,其间,不时有学生推门进来请教问题,此时他的身份,是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刚。
第二次采访,这个举止儒雅、见人爱笑的小个子老帅哥被记者在他位于南坪的家中“逮”住,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发生转换——是喜欢边看电视边原地走路,将饭厅当为书画室,将书房命名为“笔耕村”的老作家王雨。
令人称奇的是,不论是作为医学专家的王志刚,还是身为作家的王雨,两个名字,在它们各自驰骋的领域都赫赫有名。一个严谨,一个感性,两个迥异的身份,在这个68岁老男孩的身上,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
“年轻的朋友,为什么欢笑,是新的生活,使我们感到骄傲……”如今五六十岁的人对这首歌并不陌生,它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风靡过,由李谷一演唱,是当时热映的电影《年轻的朋友》的主题曲。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正是出自王雨之手。
上世纪50年代,王志刚还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但是已经爱上了写作,经常写一些打油诗。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孩子都不大读书了,更别提什么远大理想,也不能说王志刚就已经萌发远大志向,但他的确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模糊憧憬着的未来,已经和写作结缘了。后来参军到部队院校学习到部队医院工作,他参加了部队业余演出队,经常创作一些小歌剧、小话剧,成了队里有名的创作才子。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作了独幕话剧《鲜花献给谁》,是根据真事创作的反映军人爱情的话剧。
一天,话剧《鲜花献给谁》部队业余演出队的演员们在位于八一路的部队招待所排练,异常投入,以致根本没注意排练场外来了一个“打望”的男人。谁也不知道,此人是峨眉电影厂的导演李家模,正巧在重庆挑选他执导的电影《红披衫》的演员。李家模看完了整个排练,就找到王志刚,希望他把这独幕话剧改成电影剧本。
王志刚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仅花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电影剧本《鲜花献给谁》。峨影厂后改名为《年轻的朋友》,拍成电影,由影星方舒、张铁林、欧阳奋强、周里京等主演,这部电影让很多年轻人热情激荡。原作者王志刚则因此奠定了未来的文学之路。《年轻的朋友》上映后,王志刚又把剧本改写成中篇小说《青春年华》,因为该电影的剧本在峨影厂的《电影作品》杂志发表了,这个中篇小说就没有发表,却激起了王志刚对小说创作的热情。他写了首个有他母亲影子的中篇小说《桂阿姨》,发表在《红岩》杂志上。之后,陆续发表了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均用笔名“王雨”。王雨这名字开始出现在国内文坛,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一步步写下自己的传奇。
迷上了“湖广填四川”
最近十多年来,王雨的文学创作题材几乎都聚焦于巴渝历史——从描写重庆开埠时期的长篇小说《水龙》,到描写抗战时期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短篇小说《船神》和长篇小说《长河魂》,到反映明末清初中国西部大移民的《填四川》,他的小说像一轴白描长卷,恢弘而生动地还原了巴渝大地的近现代史。
王雨说,与历史题材结缘,还是缘于他对对历史的偏好。
最初,王雨满足于写身边的事。他根据父辈的经历写了长篇小说《车神》,根据自己工作中所见所闻,写了主人公为医院副院长、副教授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写了反映医院生活的长篇小说《血缘》。2002年,他在党校学习期间,首次比较全面地接触到了《重庆通史》等有关重庆历史的著作、资料,这让他怦然心动。这样一个文学富矿,尚少有人涉猎其文学创作,而能够接触到它的作家,如果不去挖掘这个宝藏,对自己、对文学、对家乡父老都是一种损失。王雨的创作灵感再次被激发,隐隐约约确立了下一步的创作方向,这,足以让他写上十年。
果然,历史题材让他足足写了十多年。他阅读大量史料、考证各种史实,一头扎进了重庆史的富矿里。因其医学和文学的成果,他成为了重庆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
熟悉了史料,写作便游刃有余。2005年2月,王雨历时三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水龙》出版了。小说自重庆开埠、峡江沉船开篇,以主人公郑水龙的为主线,描绘了清末民初重庆这座古城在风云变幻中人们的生存状况,被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首印1万册销售一空,重庆出版社随即再版,并且获得重庆市第四届文艺奖。
之后,与黄济人合作了获得重庆市文艺奖的长篇小说《长河魂》,其间,查阅到不少“湖广填四川”的史料,王雨又迷上了该题材。“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也许是因其太过宏大,反映这一事件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王雨偏爱啃难啃的骨头。从那时起,他广泛收集资料,去到客家移民落脚最多的荣昌县考察,去了该县古迹保存完好的路孔古镇走访,整理素材好几本。这部心血之作2010年6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引起反响,已第2版第3次印刷,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7月24日,根据王雨长篇小说《填四川》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连续剧在荣昌举行开机仪式,该剧总导演陆涛携主演秦岚、黄海冰、刘冠翔等演员以剧中造型亮相。看到作者王雨,扮演女主角宁徙的秦岚感谢作家塑造了这个好角色。王雨也很高兴,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随后他又投入刚完稿的长篇小说《开埠》的反复修改中,这是一部以重庆开埠为背景,展现社会嬗变中人物命运起落、心灵阵痛和世间万象的小说,他希望能够写得更好些。
“王雨”就像王志刚的一件衣服,写作的时候就穿上,大多数时候,他还是作为王志刚在工作与生活。写作是兴趣,即便成就斐然,他也没因此影响本职工作,相反,在爱好的促进下,他的医学本业也取得了与文学并驾齐驱的成果。他先后担任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的超声科主任、医务科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际合作,国家863、国家火炬计划、国家973子课题和重庆市重点课题等多项,带博士、硕士100多名和8名博士后,2012年任大会主席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研讨会”,担任《临床超声医学杂志》主编,《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副主编等。他与北京协和医院姜玉新教授主编的《医学超声影像学》被用作供医学影像系学生用的全国统编教材。看到医学生们用上自己编写的教材,他心里的快慰不压于一部小说的出版。
王雨被称为重庆文坛传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双栖”身份。著名作家、评论家林亚光教授曾主持过一次“王雨现象星空夜谈”,把他在医学和文学两个领域同样出类拔萃的现象称为“王雨现象”。
王雨酷爱文学,年轻时常早上四五点起来写作。年纪渐长之后,不再那么拼命了,但节假日、周末、出差闲瑕、教学假,别人可能会用来旅游、打球、钓鱼,他却用来写作,觉得也是一种乐趣。三年一部作品,这是他的创作频率。用一个医学专家的严谨来写一部小说,慢工是免不了的。
70岁以后的可能性
孙女出生后,妻子长期在儿子家带小孙女,家里经常只剩下王雨一个人。妻子是他的好帮手,不仅儿孙们的衣食、教育从来不用他操心,在还没用上电脑的时候,就帮他抄写稿子。这位认真的第一读者,字写得漂亮,抄得一丝不苟,有时还会提出中肯的意见。90年代初,家里买了台早期的电脑,这位先学会五笔法的“抄写员”又变身电脑“录入员”,直到王雨自己学会用拼音法电脑写作,她才光荣隐退。
这位刚满六十的贤内助最大的愿望,是在冬天和老头子一起到温暖的地方过冬,住上一段时间。但王雨明确表示,住几天可以,长住,他会浑身不舒服。他离不开写作,离不开“笔耕村”书房。在“笔耕村”,他写了多部小说,还写有影视剧本,离开了那个小小的气场,他会灵感尽失。没有灵感,不能写作,那等于要了他的命。老伴对丈夫“脱离”家庭的行为也十分理解:“他就爱好写作,他高兴就好。”
令她欣慰的是王雨生活极有规律,除了抽烟之外,没什么不良嗜好。而且以他多年写作炼成的毅力和耐心,她丝毫不担心老伴的健康。比如他虽然不参加体育锻炼,却每天要走一万步,有时出去走,有时嫌浪费时间,就在家边看电视边原地走,走满两小时,离一万步也不远了。
王雨今年68岁,还带着许多研究生,估摸着70岁才能卸下重任。王雨说,他70岁后会有新的开始。他可以有了大把的时光,不仅可以用在写作上,还可以重拾放下多年的画笔。
早些年工作不那么忙的时候,王雨业余画过一段时间国画、油画,还像那么回事儿。他的小学美术老师、重庆知名画家漆光老师对他的画有好评,还专门选了他的几幅画印在有自己画作的报纸上。王雨遗憾的是,因为醉心写作,他的画笔已被束之高阁多年。采访的时候,他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画册来:“这是我一位老战友刚出版的,那时我俩常在一起绘画。”
如今,这个童心未眠的老男孩已经作好了再拿画笔的准备。在他南岸的家中,是餐厅又是书画间的桌子上,笔墨俱全,随时都可以开始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