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毕加索

标签:
毕加索原作中国大展世博园中国馆观后感文化 |
分类: 生活记录 |
去年十月以来,炒的热火朝天的毕加索2011中国大展,在即将落幕之际,终于得幸能到现场一睹真颜了。其实,关于毕加索,我的功课做得并不多,这位世界上唯一活着看到自己作品入主罗浮宫的艺术大师,一生创作了3万多件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作品,让人一一去了解去研究去探索去试图懂得,实在不大可能。
然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时期,学生还会为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师画册如痴如醉,我的老师则特别认真地告诉我,你在纸上也许根本没法了解,只有当你有机会,与原作面对面的时候,那种无以言表的激动澎湃,才是被巨作真实打动的感受,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
我2007年在美国旅行时,曾经特意去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两次亲身膜拜这些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的世界艺术珍品,其中也包括毕加索的作品。然而,这整整两天的观摩,几乎被淹没在大量的艺术巨作浩瀚海洋中的我,似乎总是身不由己被后印象主义作品牵走了魂灵,我只记得毕加索的作品仅如沧海一粟,蓝色时期的作品,成列在西班牙馆中,并且不被允许拍照。而2011年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更是匆匆浏览了文艺复兴及古希腊作品为主,真正与毕加索原作邂逅,还是这一次比较彻底,尽管,这一次同样也没有“格尔尼卡”,也没有“亚威农少女”。
记得陈丹青在解读毕加索的讲座中说:“把毕加索带来中国是件好事,我们很多人‘看不懂’,是不懂他所处的时代。”他分析说,“看不懂”的原因是,观众不了解毕加索的时代、他的敌人、他的朋友和他当时的观众群。“除了不懂毕加索,我们未必也懂中国自己的艺术。你真的懂齐白石吗?懂齐白石你得先懂吴昌硕,吴昌硕又追溯到扬州八怪、金陵八家,再往上走你不可能绕开董其昌。你真懂董其昌吗?他念念不忘的是五代、唐代、元的画风。他们处在整个(艺术)脉络当中。”所以,他建议在看毕加索的画作前,先看看非洲艺术、塞尚的画作、新古典主义作品以及希腊艺术,了解了这些,再回头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一样。
很庆幸的是,我这样的懒人,居然在看展之前读到了陈丹青的一部分讲座,并且在进展厅后,依靠租借的中文导览器,一一对照年代,尝试着去了解触摸大师的艺术脉络。再去中国馆,对周边灰蒙蒙的环境,以及到处
贩卖门票和世博纪念品的黄牛感到非常无奈,P一张局部。
时值周末,又近尾声,那天看展的人不少,排队、严厉的安检是必须的。
抬头一方天,矮油,那天虽然很冷,天气到不错喂~
进展,人们都驻足先观看了15分钟介绍片子,LG则对文字介绍更感兴趣,问他,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我想,其实这样不是更好么?
整个展览也是按照年代时期来划分的,包括部分珍贵老照片,哇,现场还是人多哇多哇~
刚刚举起相机咔嚓,立马被身后的志愿者阻止了,并且她的语气生硬:禁止拍照。可是现场一个禁拍标志都没有呢?哎。。。
现场有大量毕加索本人的影像资料,便于我们了解画家的背景、生活、情感、作品脉络。
既然不让拍照,我就百了个度,都市票务网站上面有系列小图,借用一下,可以稍微浏览一下大致作品,据说总共有62件真迹,囊括了毕加索从少年至晚年8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包括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赤足女孩》、《雕塑家》、《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扮小丑的保罗》、《朵拉-玛尔肖像》、《玛莉·泰瑞莎肖像》等多幅传世名作,是欣赏、研究毕加索创作无法绕开的经典。
这次纵观那么多作品,最为印象深刻并打动我的,是这幅叫做《读信》的油画,据说这幅画是毕加索逝世之后才被发现的,应该属于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从画面人物造型中不难看出安格尔的痕迹,以及画家在两人人物身上不断尝试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主义相结合的技巧。当然,这张来自网络的画面的色彩是完全有偏差的,真正的色彩更接近于上图中的小图片。
看完步出展馆,抬头看一眼曾经辉煌的中国馆和世博轴,已经和夕阳一样,西下了。
参观毕加索画展,总感觉这个人怎么有这么大的激情和活力,以及不断求新求变的风格,和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比如,因为受朋友的雕塑工作室影响,他一度尝试极为厚重的如雕塑般造型的作品。我还看到他的一幅与剪纸作品在一起的摄影,我认为那是由于晚年好友马蒂斯的影响。还有,点彩的尝试、黑非艺术造型的尝试、多重立体的尝试等等。我想他的一生也非常有意思,除了大量与自己作品的合影外,晚年甚至亲自掌镜拍摄自己的传纪电影。
最后,感谢瑜友依画在大展最后时期,送给我门票,得以一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