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的故乡之白昼篇

标签:
乌镇唯美别样故乡旅游 |
分类: 走读山水 |
其实我一直暗自得意的一点,就是离家那么多年了,乡音始终纯正。带同事奔赴乌镇的前一夜,做梦都在叽叽呱呱找人说着故乡话,如今也算“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了。
近几年,乌镇这个千年来安静沉默的水乡却变了,它变得精致、干净、小资、唯美,它名声远扬,成了无数人梦里寻找的枕水江南,中国的威尼斯。尤其是近两年二期西栅开发后,管理已经非常成熟了,不管是酒店、餐饮、特色民俗,都做的井井有条,却丝毫没流露出刻意的痕迹。游客要进入景区,必须选择渡船或电动观光车。处处绝美景观,连我这个从小生活在老乌镇的人都觉得新鲜,好奇。
作为游客,我们入住了乌镇民宿,无数这种有石头傍岸的斜顶黑瓦木店板的老房子里面的一间。西栅已经没有原住民了,取而代之的,叫房东的,大多是统一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
游客接待处,做的美轮美奂。
我们在头一天进驻就被告知,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厨房,早餐是在另外一幢房子里用,需要自己先在一张早餐单上选好交给房东,第二天早上就有人会帮你搭配做好。我选的当然是记忆里面的经典:白粥、雪菜、油炸花生米、咸浆、油条,还有一碗其貌不扬却鲜美无比的雪菜肉丝面。那是多么家常朴实的小菜面点呀,但是家乡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粥特别糯,雪菜鲜嫩,配油炸花生米,是我和老爸都爱的早餐。其实,要是胃够大,还可以选定胜糕,同事尝了都说好吃。小时候,乌镇小吃点心是很多的,我最想念的是一种肉馅米糕,还有乌镇烧卖,那种绝对区别于包着一包糯米的上海大烧卖的,皮很薄、整个大肉馅里面因为拌了笋丁而绝顶鲜美的小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整个景区里面都没有找到。倒是路上看到手工小馄饨,也坐下吃了半碗,皮薄得跟透明纸一样,粉红的一小粒肉馅。美!
叙昌酱园,一个一个酱缸像戴着斗笠,排排列着,等着游客检阅一样,这里做的是手工酱、酱油,我想起小时候也见外婆自己用黄豆做过,用一只陶瓷缸,上面蒙着一层丝绵,六月夏天常常当宝贝似地抱进抱出晒太阳,不晓得要晒多少个大太阳后酱才能做成,然后每天用来炖豆腐干吃。乌镇老字号叙昌酱园现在仍然按照古法自作手工酱,装在漂亮小巧的瓶子里出售,几乎每个游客都有兴趣买一两小瓶。我也买了一瓶,打算回家与白豆腐干一起蒸着试试,看我做的酱有没有外婆的味道。
挂满蓝印花布的染坊,一条条长长的棉布很有风情地随风飘展着,已经有点像是一个熟悉的舞台剧场景了。而我知道,那挂在上面的印花布,不再是从前的用石灰的拷花土布了。
雨读桥,是西栅那么多桥中比较特别的,一座有屋檐的石板桥,它的背后,还有一座没有屋檐的光石板桥,则叫做晴耕桥。乌镇多文人,桥的名字也取得诗情画意。
书场呢,更像是老人们消遣的地方,我们在里面泡了杯茶,坐下听说书,这一回讲的是《李太白》,在座的,三三两两是本地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听客,开场前先端了自家的茶杯做好,拉拉家常。说书先生一口吴侬软语,看见有我们一桌游客在,显得兴奋一点,桌子上木头一拍,嗓门一声高过一声。门外面的游客,路过听见动静了,或探进脑袋张望的,或匆匆进来拍照的,或坐下小听一会即走的,而老听客们,还有说书的先生,一定早熟视无睹了。他们,也一齐成为乌镇的背景之一。
弄堂转桥的一角,墙面斑驳的青苔、一支调皮地攀爬下面的青藤和做成船型水缸里已残谢的水莲相映成趣。
见过织锦这么复杂的工艺吗?手工织锦,一个人坐着,手穿梭,脚踩竹竿分支,纺织的锦缎下面还放着一面镜子,可以及时校对纹样。再往上一瞧,纺车上面还骑着一人呢,他的工作好像是帮助无数经纬的丝线的分支吧。手工织锦,原来这么不简单。
乌镇景区的酒店,修旧如旧,却设施完整,管理规范,所以价钱都不是很便宜的,尤其比较出名又精美的昭明书社、通安客栈等高级酒店。但是乌镇的迷人的夜晚,又怎能错失呢?所以,背包族、穷玩族来乌镇,可以选择上面这种紫藤青年旅舍,很干净的上下铺,穿过紫藤长廊走过小木桥,歇一晚,60元吧好像。
这场景,有点水上威尼斯的味道了,早晨,小船上忙碌运输的,是民宿酒店里洗换的床单被套,当然还有一天的小菜。而乌镇临水的民宿小饭店,因为管理的严格,看不到激烈恶性的商业竞争,家家经营的菜色价格都相差无几,而且每次也就接待2张八仙桌的客人。我们在乌镇个个成了暴食吃胚,酱湖羊肉、酱鸭、野菜油豆腐、白水鱼、盐水河虾、新鲜蔬菜,基本都是上一个灭一个,还不够叫双份,连羊肉汤汁都拌了米饭,主人家的生菜米饭都被我们一顿灭干净了。
满墙枯黄的叶子,仿佛述说着故乡的故事,那有别于似水年华的故事。
过去的岁月,已经随风消逝,我的绝美故乡,寻到的只有点滴依稀。那永远无法再见的故人、故事、故物,就沉溺在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