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南展区开馆仪式暨5周年馆庆在韩美林艺术馆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共200余人出席这一盛事。同时,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2届“文化讲坛”在韩美林艺术馆举办,盛邀李肇星、冯骥才、郝平、濮存昕、谢维和、白岩松、韩美林七位嘉宾共论“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新杏坛》赴京全程录制。

李肇星 冯骥才 郝平
“我心仪的气魄,是胜利时的朴素无华;我喜爱的美丽,是逆流而上的潇洒。我崇尚的坚毅,是在知识面前童心不泯;我追求的青春,是对祖国、人民无尽的报答。”这是一首题名为《追求》的诗,作者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这位被称为“诗人外交官”的山东人,是一位朴实、执著而又是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他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言谈机智而激情洋溢,历经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心态——“在祖国面前永远年轻”。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身为作家,他著作等身,很多作品被编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身为艺术家,他书法绘画俱精,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年来,冯骥才一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冯骥才说,文化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文化的价值。正是带着这样的意识,他不停地追问“我们该富到哪儿去”?
教育,是每个中国人都绕不开的一个大话题。在中国,教育兴国、教育立国和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也是人民的期待。教育的使命,毫无疑问是培养创新人才。然而真正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的精神如何培育?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用他的观察告诉我们,“教育不能闭门造车”。
肩负历史责任,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向哪里?
面对时代呼唤,文化精神的担当者向谁看齐?
7月21日本周日早晨6:30,《新杏坛特别节目,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2届文化讲坛特别报道——“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敬请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