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盗亦有道”参悟庄子之治国之道
《庄子》一书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气象万千,最刺激的当属盗亦有道。而“盗亦有道”四个字,寄托了庄子做人和治天下的理想境界,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别吹”!
《新杏坛》“与庄共舞”系列之《盗亦有道》,带您参悟大道、俯瞰天下,敬请关注!
盗亦有道
《庄子》一书中的成语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最宏大的是鲲鹏展翅,最美丽的是庄生梦蝶,最老道的是朝三暮四,最不可思议的是浑沌之死。而最刺激的却是,盗亦有道。“盗也是讲道理的,盗也是有一套的。”按照“盗亦有道”的逻辑来讲,如果偷一个钩子你会被抓起来,但是你如果能偷一个国家你就成王了!这似乎有点像“强盗逻辑”。而庄子讲的“盗亦有道”具体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强盗偷东西也得有一套章法可循,只有具备了圣、勇、义、智、仁才能够当好强盗。“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强盗还没进门偷东西呢就知道这家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不能光看房室外面的装修,有些房子外面很破烂,但是室内却藏着很多钱财宝藏,有些房室外面装修的很华丽但是室内却是空无一文,强盗能看出这些来是圣,“入先,勇也,”要偷东西了,我先进,我先给大家蹚路,这是勇敢。“出后,义也,”偷完东西要撤离了,伙伴们先撤,我来断后,这是义。“知可否,知也,”哪些东西能拿,哪些东西不能拿;哪些东西卖得出去,销赃方便,哪些东西不方便。都能判断得清清楚楚,这是智。“分均,仁也,”偷完东西分脏时分的很平均,分的大家都能够没意见,分的大家都满意。这是仁。这就是强盗的章法!
庄子的“盗亦有道”虽然荒诞无理,但是这么一分析,似乎也还是很有道理,但是庄子讲这个盗亦有道的目的在哪呢?难道是在颂扬强盗,号召大家都去做强盗?这似乎太偏激了。庄子讲“盗亦有道”其实是在表明一种文化的中立性。也就说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一套是管理老百姓的方法,公共管理的方法。一套团结人、用人、聚拢人气的方法,既可以被好人用,也可以被坏人用。坏人甚至可以是强盗,“要想做一件事情,要想进一个…破门而入也好、是跳墙而入也好、爬树进去也好,他要到一个人家的家庭里盗窃人家的财物,他也同样地需要能团结住自己的人,需要有分工、需要有选择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所以《庄子》一书中又总结出来一个怪论,“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就是好人要学圣人的这一套,坏人也得学圣人的这一套,如果不学就团结不住人,没人听你的指挥。所以这些文化体系实际上是中立的。
庄子为什么会有这么激进的想法呢?王蒙先生说其实庄子这是在讽刺儒家,儒家讲了很多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义。这些观念好人能用,坏人也能用;君王能用,盗贼亦能用。胜者王侯败者贼。如果贼胜了,那么他也照样会讲”我要仁、我要勇、我圣明、我智慧”。所以庄子是在告诉人们凡事不能太计较,太较真,如果你非说儒家这些圣贤理念只能圣人用,那盗贼得势了照样能用。庄子还有一个理论叫“藏舟于谷”,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人修了一个船,这个船非常好,他怕会被别人抢走,所以把这船藏到了山谷里,但是越是这么藏,盗贼越是觉得这是好船,最后还是会被偷走,相反如果就是放在人多显眼的地方,盗贼还不敢偷呢,所以庄子认为凡事顺其自然,不能太计较,“藏天下于天下”就是除了大道外不需要藏什么东西,钱和地位无任何意义,“无生无死,无进无退,无得无失”。
庄子认为治国不能光讲究规章礼仪,大的文化空壳架的太高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越是想掩盖纰漏,纰漏就会彰显的越明显,光讲大道理没用,光说国家多么繁荣富强也不行,不能光“吹”!光有一套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不行,这些理论方法往往会被坏人利用,坏人利用了也是还会说自己神勇,圣仁,所以光吹理论不行得有实际行动!这就是庄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盗亦有道》,带您参悟大道、俯瞰天下,11月27日早08:24《新杏坛》再次与您如约构筑庄子的精彩世界。敬请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