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7月13日王维摄影师应邀前来栏目组讲课

(2010-07-14 14:49: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杏坛快讯

2010年7月13日王维摄影师应邀前来栏目组讲课

2010年7月13日王维摄影师应邀前来栏目组讲课



2010年7月13日王维摄影师应邀前来栏目组讲课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山东电视台《新杏坛》栏目组的全体成员在制片人张立的带领下下邀请国家二级摄影师、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的王维老师前来栏目组授课。课程以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为素材,教授和启发大家如何从情景、构图、文字、音乐等各个方面去鉴赏和分析电视作品,此外结合个人的实践经历,在工作和生活上王老师也给予了大家很多宝贵的意见。

    纪录片题为《壁画后面的故事》,是一部拍摄于90年代的人物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雕塑老师陪同名为“牵马人”的壁画中的原型——自己身患癌症的学生一起与病魔相抗争的故事,在经历了漫漫几个月的努力和挣扎以后,这位学生的生命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学生的母亲在海边散完儿子的骨灰以后失声痛哭,在恩师面前长跪不起……引片中那位老师的原话:“生命都是美丽的,不管他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他在我们的雕塑中出现,身形健美,像是上帝的一件杰作”,虽说故事最终是以悲剧结束,但观者在惋惜悲痛之余,看到的是这位老师身上人性的光辉,仿若一朵在废墟中盛开的奇葩,代表的是友情,是希望,是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和颂扬。

王维老师自十五岁就开始工作,从一个小小的舞台美术员成为山东电视台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摄影师,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电视类作品。王老师说,拍纪录片的时候不论是摄影师还是编导或者其他人,都应该对自己所拍的东西付出真实的情感,用镜头去说话,用情感去取舍,这样的片子才能感人至深。《壁画后面的故事》曾获得“全国新闻一等奖”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共9项,片中摄像师的镜头把握尤为精准,推、拉、摇、甩运用自然、娴熟、恰当,仿若是一部会说话的情景剧,无需过多的解说和言语。

    王老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两个,一个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个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人。他告诉我们年轻的一代每天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你热爱,你就有动力,你才不会后悔。用王老师通的话来讲:“面对困难,只要你敢上,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只要你出溜一下,你就下去了。” 王老师年过五十,却仍为摄影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他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大哥,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此外王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个人素质的培养。他建议我们做电视类节目的人员,尤其是电视编导,应该多方面的涉猎,绘画、音乐、摄影、天文、地理、历史等等方面都应该去了解,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丰富立体的电视作品,否则一个人、一方面的力量终归太单薄。王老师说多读书,多涉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可以给自己制造更多对话的可能,才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权,才不至于给这份职业和荣誉抹黑,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更是对整个团队的负责,我们必须先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视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和总结,王老师在摄像和摄影方面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至始至终,我们都未在他身上捕捉到一点自满的影子。王老师教育我们年轻的一代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多和长辈交流请教,要像一个海面一样,四十岁之间多汲取多充实不要怕,四十岁以后才不会后悔。

最后王老师谈到了集体的荣誉感。他告诉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团结,要与栏目共荣辱,要珍惜现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跟领导、老师和同事学习,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做到真正的一家人。走出门去,我们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卫视,代表的是一个文化的窗口,我们应具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漂亮做人、漂亮做事,不能给栏目,给山东电视台抹黑,要对得起这五个字,对得起前辈们“打下的江山”。

    整个课程持续了一上午,与其说这是一个摄影方面的指导课,毋宁说这是一堂为人处世的哲理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每一个人却从中得到了永恒的可以受用一生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制片人不断安排学习机会的动机和目的吧,我们会谨记在心,学着坚定,学着直立,学着大步的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