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非本善
傅佩荣揭秘人性趋善的力量
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思想的精髓,曾被人们千古传唱。《三字经》就由孟子的“性善论”引申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然而国学大师傅佩荣却在深入研究孟子之后向《三字经》发起挑战,提出了独特的“人性向善”说。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就是说,人跟禽兽的差别只有一点点。禽兽有一个躯体,我们有一个身体,它有头,它有脚,有手,我们也有相对的身体的部分,这都是一样的;它们需要食,需要休息,有各种本性的欲望,我们也一样。所以说这个一点点差别是在内而不在外。他说的这一点点东西,一般老百姓把它去掉,君子则把它保存下来。问题是,如果一般的老百姓把他跟禽兽这一点点差别去掉的话,那不就等于说老百姓变成了禽兽,而这一旦变成禽兽的话,还有希望吗?另一方面,对于君子来说,只要我小到大把我跟禽兽的那一点点差别保存下来,那我就是君子了。所以孟子这个话显然说得太直接了。需要引申开来说。傅佩荣教授认为一般老百姓受教育的话,他开始就走出人生的路,而不再是生物而已。那么人跟禽兽的这一点点差别,它可以保存也可以放弃,代表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东西,你给它机会,它就会长出来。
在傅佩荣教授看来,人性中有一种动态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人引向善的境界。那么这种力量来自何处?又怎样引发?傅佩荣教授从孟子的思想出发,又将为现代人指点怎样的为善之道?
敬请关注
第75期【人生智慧学孟子之人之初性向善】
主讲人:傅佩荣
首播:4月19日周日晚22:20
重播:4月20日周一上午7:3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