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瑞芳教授家的“巨型”书房
易中天曾乐滋滋地向马瑞芳报告:“姐,听说刘德华除了我的《品三国》之外,就喜欢听你的《说聊斋》了。在《百家讲坛》,马老师把聊斋里的狐仙、女鬼、妖女讲得妙趣横生,满口回香,好评如潮。全国的观众一下记住了,那个说聊斋的、姓马的老太太。
正当刘心武解密红楼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马老师好心指出刘大作家失误之处,网友对马老师的争议响成一锅粥,纷纷指责马老师越界,说聊斋的,不该管人家红楼责任田里的事。
曹雪芹十载写成半本《红楼梦》 马瑞芳一生甘当红楼解味人
“我家《红楼梦》版本比山大图书馆还全。”昨天,山东大学著名主讲人马瑞芳,在她家书房对记者说。刚走上楼梯,记者就被迎面扑入眼帘,巨大的书橱镇住了。整幅墙壁被一排排延伸到灯光尽头的书架,写意地占据。满满两壁的书,泛黄的书页依稀可以闻见文墨的幽香。“书香世家”这个词儿,啪地自脑海中蹦将出来。娇小的马老师指着两人多高,从地面一直排天花板的书架,颇为得意地说,“这些书都是我整理放上去的。”
马老师笑起来很可爱,眼睛弯成月牙儿。“你要看的《红楼梦》主要在楼下那个书房。”
还有一个书房?这对儒雅的博导夫妇首先从知识的数量上征服了我。
两个巨大的书房用直观的方式证明了主人的博学。老太太的学术自留地竟然是《红楼梦》。
中国红学会理事马瑞芳老师,耕耘《红楼梦》比研究《聊斋》时间更早,投入精力更多。马老师边忙碌着整理文革前的红学论文手稿,边笑眯眯地问记者:“《红楼梦》你看过几遍。”真人面前岂敢说假话,“看了7、8遍。”已经退休的老太太突然抬起头对记者说,“你导师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我是他指导老师。”面对眼前这位,脸上带着作家特有的真诚、亲切的老太太,记者心中一动,肃然起敬。
孙子已经10岁的老太太,就关于什么人适合演贾宝玉,童心未泯地回答,“按书中的描述,这贾宝玉可以说是七分像中国人,三分像外国人。我觉得贝克汉姆如果年轻20岁可以演宝玉。”
得新红学开山鼻祖胡适真传马老师超级“好玩”妙解红楼
胡适是新红学研究的开山鼻祖。老太太告诉记者,1986年她在哈尔滨参加中国的第一次国际红学会,见到胡适先生晚年的入室弟子、历史学家唐德刚。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教授说,胡适曾经说《红楼梦》不是好小说,没有主题。弟子立即问师傅,《红楼梦》没有主题你为什么要研究他?先生说了两个让人大跌眼镜字:好玩。
老太太说:“《红楼梦》是好玩的巅峰之作。”今年年初,老太太在某电视台趣话红楼,小试牛刀,反响奇好,创了该栏目收视新高。直承鼻祖余绪,以轻松的心态做严谨的学问,她以几十年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底气,风趣、好玩的马氏讲述风格为标签,奇峰突起、悬念暗扣的谋篇布局法,愣是把红楼人物讲得活灵活现,博了个满堂彩。
7月17号,山东卫视将为老太太录制《马瑞芳说红楼》,记者有幸抢先一步,看到其讲稿,看着妙语连珠的讲稿,记者忍不住笑出声儿来。现列几条以飨读者:
《红楼梦》问世后,爱之者爱之成癖,恨之者恨之入骨。晚清有一个叫毛庆臻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名作《一手考古杂记》。他觉得曹雪芹诱坏人心、风俗,社会破坏力太大。他异想天开,建议把《红楼梦》移送海外,去毒害洋人,以报复洋人输入鸦片的罪恶。
《红楼梦》这样一本书,它是一等一的好看,一等一的好玩,一等一的有趣。所以,我们要来趣说《红楼梦》。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办一个外交部大使夫人学习班,或者办一个大公司的公关经理培训班,就应该请中国红学会的老会长,《红楼梦》的著名专家冯其庸先生来专门讲讲王熙凤。
有时候真是像人和类人猿的不同一样,这就是我看《红楼梦》前80回和我看后四十回的感受。老太太一生堪用精彩二字可比。她与学术的碰撞,撞出一位治学精严的博导来;她与文学的碰撞,撞出一位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来;她与《聊斋》的碰撞,撞出一位名满天下的主讲人;她与《红楼梦》的碰撞,会撞出一片怎样绮丽的故事呢?记者很期待。
老太太四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在家门口笑谈红楼故事,海侃红楼人物。山东电视台《马瑞芳说红楼》将于7月17日开始录制,现场观众开始征集了。想与马瑞芳老师面对面交流的观众,可以致电817556855免费订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