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编导手记 |
孔子为什么愿意与子游高谈阔论?
孔子与子游交谈,总是高谈阔论、心系天下。为什么孔子愿意与子游谈这些呢?孔子有哪些远大的理想呢?傅佩荣先生在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向孔门弟子借智慧”时,为您娓娓道来。
自古以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定都有着广阔的胸襟。只有做到胸襟广阔 , 才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子游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乐于与他高谈阔论。
有一次孔子参加了一个祭典之后,出来深深叹了一口气。这时候子游在旁边,就问他为什么叹气,孔子说:“大同非小康。”因为孔子认为子游这个学生胸襟足够大,确实可以把他这种理想发挥起来,值得跟他讲这种天下的大道理。这就是《礼记 · 礼运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侑睦”,即所谓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每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只爱护自己的父母和只照顾自己的子女,而是让天下所有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礼记 · 礼运篇》)“外户而不闭”,让整个社会的弱势团体都得到照顾,其他每一个人都希望把力量奉献出来为社会服务。孔子希望这样的理想可以实现。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这句话也显示了子游的广阔胸襟。傅先生解释这句话意思说,侍奉一个国君,不要太罗嗦。如果太罗嗦,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给他建议,恐怕会自取其辱。如果侍奉国君,国君对你信心不大,你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知道国君做错了,国君也知道自己不对,你不断地讲,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听。因为一个人要改过很不容易,听别人讲了再去改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侍奉国君不要太罗嗦,反反复复去进谏,跟他建议什么事情做错了,什么事情你不要做,不见得有好的结果,那就不如自己收敛算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