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杂谈 |
在洛庄汉墓14号坑出土了大量的古乐器,其中包括瑟、竽、鼓、淳于、筝和铃铛等。更让世人为之震惊的是出土了大量的编钟和编罄。这么一坑乐器,在之前的考古发现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并且如此专业的乐器属于墓主人的私人收藏,所以当时在现场的考古人员都在推测,洛庄汉墓的主人吕台是个音乐发烧友。
洛庄汉墓一共挖掘出出编钟一套,编罄六套,三件瑟乐,八个球形铃铛。出土的编钟共19件,其中包括14件钮钟,5件甬钟。里面有非常清晰的调音槽,而且这套编钟保存地非常好,出土以后用小麻一刷,锃亮如新。“这么新的编钟,就是拿到济南英雄山文物市场上去,都没人敢买。”洛庄汉墓的挖掘者 崔大庸教授在《新杏坛国宝揭秘》的录制现场这样说。
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西汉早期的合瓦形的编钟可以出“1、2”或者“1、3”两个音,但是这种技术到汉代就失传了。而这种合瓦形的钟,这次在洛庄汉墓总共发现了19件,而且保存地非常好,不仅让考古界震惊,而且搞音乐的考古专家更为之震惊。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原国家博物馆的馆长俞伟超先生,给这一套钟下了一个“汉代第一编钟”的称号,称之为汉代最好的编钟。
出土的编钟在经过整理和简单的测试后,崔大庸教授等人发现它还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在古代形容乐调是五音,即宫、商、角、徵、羽,而这这套编钟是七个音,“1、2、3、4、5、6、7”都有。而且声音非常的清脆,准确。
在洛庄汉墓共出土了六套编罄,共107件,比以往全国发现的编罄的总和还要多。六套编罄保存地非常好,即使有个别的摔碎了,但粘上以后还不失它的音泽、音质和音色。在经过音乐专家的鉴定后,发现这六套编罄之间有不同的调,其中有一套还能很好的和出土的编钟进行合奏。
崔大庸教授说:“考虑到汉代乐队演奏的习惯和方式,有可能这里面是有一个完整的乐队。同时这里面有几件东西也值得考虑。比如说淳于,这是当时是作为一种军乐器来使用的,现在把它放到乐器里面,而且在出土时还和筝、铃铛挂在一个架子上,是不是有新的用途?这就要上升到对汉代初期的礼乐制度的研究和变化,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国宝揭秘》系列是继《孔子九讲》之后《新杏坛》栏目着力打造的精彩系列。12月29日山东卫视将播出崔大庸教授的《寻找远古的声音》,欢迎您到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