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仿佛很少提“钱”的问题,尽管也会讲到“利”啊“俸禄”之类。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生存不容易,圣人孔子也是。孔子二十岁的时候结婚,有了孩子了,他要养家活口。孔子本身是不种地的,那他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司马迁曾说,孔子弟子三千。那么孔子的经济收入会不会是弟子的学费呢?在《论语》里面有这样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字面上看意思好像是,你自己带着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所以有人猜测,孔子生活是靠收束修吧!
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做客山东电视台《新杏坛》栏目时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东汉郑玄曾说束修仅仅指的是十五岁。孔子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四处拜师求学,后来自己也要回馈社会。
傅先生说,古代常用一种礼来代表年龄,譬如说,我们今天回到春秋时代,你见到一位姑娘,你不能问她今年几岁了。因为古代人的年、月、日计算不像现在这样的精确,所以你问一个人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他去年呢,他答比前年多一岁。讲不清楚。通常他用一种礼来代表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见到一个女孩,要问她及笄了没有,及笄就是女子十六岁,把头发束好,代表成年了;见到男子,要问加冠了没有,加冠代表二十岁。你只要过了一定的礼的年龄,就可以改变身份,进入社会,有不同的权利跟义务。所以说束修,问你十五岁了没有。所以,傅先生认为孔子没有收束修。《论语》里记载,孔子有个习惯,“沽酒,市脯,不食”,市面上买的酒,跟市面上买的肉食他不吃,那你送肉干不就白送了吗?
那孔子到底是怎么生活呢?傅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助丧。
傅先生说,古人最重视的就是丧礼。丧礼非常繁复,从一个人过世到埋进坟墓,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很少有人能搞得清楚,并且这种事情是不能累积经验的。这通通请专家。孔子就是这样的专家。《论语》里有几句话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一是“丧事不敢不勉”——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我们要问,如果孔子的职业不是替别人办丧事,他这句话怎么能说得出呢?二是“不为酒困”——在山东这个地方冬天很冷,晚上喝喝酒,但他喝酒从来不会喝醉,喝酒是每天都可能出现的事,办丧事恐怕每个月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孔子助丧为业也是很很合理的。三,《论语》里还有另外一句话,是学生所记的,学生说,“老师在家里办丧事人旁边完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我们不仅要问,孔子为什么老去办丧事人家的旁边吃饭呢?因为他负责主持丧礼。但是重要的是后面那句话,“从来不曾吃饱过”。你如果从事一个行业,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因为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孔子不一样,他每一天都是感情重新开始。他的生命具有非常丰富的能量跟创意,我们越是了解他,越觉得这个人太神奇了。那么我说孔子跟他的学生们,以办丧事为主要的职业,还有另外一个附带的证据,就是孔子过世以后,后来墨家出现,墨家的人主张最好节俭,所以他们就批评孔子的学生,他们用一句话,非常恶毒来说,他说孔子的学生们很不象话,听到有钱人死了就很高兴,说“吃饭的机会来了”,这句话就是证明,说明孔子的学生确实替别人办丧事。
“助丧是古代高尚的并且高难度的行业”,傅先生开玩笑说,“我们不要执著于孔子没有肉干怎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