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8月6号将来到我们《新杏坛》栏目,参与我们的“孔子九讲”系列节目,他将主要讲述孔子的为师之道、为官之道、交友之道、孝亲之道。此外,傅佩荣还将前往曲阜,拜竭孔庙。
“孔子九讲”,是我们节目的开篇大戏,是山东广播电视局与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邀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汉文化研究专家,分别请他们就师、友、官、孝、贫富、修养、情趣以及孔子家谱等不同角度对孔子及儒家文化进行阐述。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也将于八月中旬到济南,参与“孔子九讲”系列节目。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傅佩荣先生。傅佩荣,是台湾继南怀谨之后,最有名的“哲普大师”。傅佩荣以研究西方哲学起步,后受东方美先生影响,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哲学,在研究与教学之余,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普及,在台湾每年进行的公众演讲高达200多场,帮很多大型企业做企业内训。可以这样说,傅佩荣在台湾与东南亚的流行程度,比目前于丹在大陆的知名度还要高。另外,傅佩荣还兼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在欧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与讲授。傅佩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代人提供阅读中国哲学原典的简易方法,引领读者解读经典,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存在的大道。
所以有人戏称傅佩荣是台湾版的于丹,只不过,他在台湾和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地成名要比于丹更早,名气比于丹更大。
目前,大陆已出版其《哲学与人生》、《解读论语》、《解读易经》、《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心灵导师》等,广有影响。其中《心灵导师》一书,去年被列为深圳市政府采购书目,深圳中层以上干部,人手一册。
傅佩荣先生此次在山东电视台《新杏坛》栏目登台,将主要从为官、为师、交友、孝亲的角度,来解读孔子。
傅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推行其政治理想而努力,也大大小小有过多次为官的经历。从孔子的为官实践与言语论著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从政的条件,一是要具有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如“果”、“达”、“艺”;另外,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如“忠”、“清”;同时,孔子一直强调,为官,要坚持原则,要以“礼”、“道”事君。在此,傅佩荣先生将重新诠释他那著名的仁政的基础“人性向善”这一观点。
说到孔子的为师之道,傅佩荣先生认为,孔子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目标,追求“天下大同”。教学中,讲究学与思并重、学习与德行并进,教师与学生要有“学不厌与教不倦”的精神。孔子的教学方法,一来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问题。同时注重启发与举一反三、
循循善诱与当头棒喝。概括来讲,孔子就是在进行一种“全人教育”:人才教育----用之于外、人格教育----求之于内、人文教育----当下自化。
其实孔子的很多言论,都在教导世人,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傅佩荣说,孔子交友,主张生死见交情、情义重于财物、以道义、礼仪互相往来;交友原则,为志趣相近、理想相同的人可与之结交,交朋友要真诚相待、忠告善道,交的这个朋友以中行为佳、狂狷次之。孔子还明确给益友、损友作了介定,益友,则“直”、“谅”、“多闻”,而,损友,则“便辟”、“善柔”、“便佞”。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四处奔波,用亲身经验告诫弟子,要广结善缘,能敬与恭,四海皆兄弟。
讲儒家文化,讲孔子,还有一个不能不讲,那就是“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以孔子仁礼思想为基础的最基本的人伦价值原则,是“仁”的切近己身的行动方案。孔子讲孝,要依礼而行,出于真情,要奉养,尊敬与容色愉悦,还要关怀,顺从亲志,同时,必要的时候,也要劝阻父母的偏差行为。
8月6号,与傅佩荣同期抵达《新杏坛》“孔子九讲”新闻发布现场的,除了经纪人之外,还将有二十多位专程从台北赶来的“粉丝团”,这些人是傅佩荣先生书友会的部分成员,套用一句娱乐名词,叫“铁杆粉丝”,这其中有的人已五十多岁,和傅先生年龄差不多。不论傅先生到哪里讲课,他们都会风雨无阻,到现场听课。
在《新杏坛》录完节目之后,傅佩荣先生还将赶到曲阜,拜竭孔子庙与孔林。傅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这次终于有机会到孔子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有机会实地考查孔子生活过的地方,非常兴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