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基于现象学的深度访谈

(2010-04-17 10:34:07)
标签:

访谈

现象学

访谈技巧

访谈方式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基于现象学的深度访谈

埃文·赛德曼著;周海涛主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该书分八章,从访谈的目的、方式、技巧、伦理问题、访谈计划的制定、受访者的选择以及访谈资料的整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一、访谈的目的

作者认为“访谈是通过对相关个体经历的了解,来加深理解教育和其他重要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访谈时最适合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意义的研究方法。他肯定了个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损毁进行联合和写作的可能性。最后,对那些对他人的故事很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访谈时最令他们感到满足的事情。”(P15)

深度的现象学式访谈方法,适用于那些承受相似的结构性和社会性条件,同时这些条件对相关同类人员产生巨大影响的受访者群体。

二、访谈的方式——深度的现象学访谈结构

“就这种方法(基于现象学的深度访谈)来说,访谈者主要运用开放式问题。访谈者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受访者就这些问题提供答案,并对其进行研究。目的在于,让受访者在所研究课题中重构他们的经历。”(P16)

基于现象学深度访谈的三轮访谈序列为:

第一轮访谈:着眼于生活经历。主要任务是围绕当前既定研究主题询问受访者,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谈论其经历的背景信息。尽可能多地了解他/她的生活背景是怎样影响他/她获得目前岗位的,或者是怎样影响他/她成为研究生的。

第二轮访谈:经历的细节。目的在于集中了解受访者在研究主题范围中的目前生活状态的具体细节。如“你的工作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看待你所做的一切的?”

第三轮访谈:反思意义。让受访者反思他们自己经历的意义。如“既然你已经谈到了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或者作为一名研究生进行学习的),那么你是如何做好这份工作的(或完成学业的)?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为每个访谈安排相应的时间,对访谈进行录音。每轮访谈的持续时间为90分钟,每轮访谈间隔时间跨度通常为1周或两周。

例:作者在第三章介绍了希恩运用了三轮式的访谈结构的具体操作:

第一轮访谈(生活史):受访者是怎样成为提供儿童保育服务的人员的?受访者回顾成为儿童保育工作者之前的人生历程。

第二轮访谈(目前的经历):受访者在成为儿童保育工作者之后是什么样的?受访者作为儿童保育员的工作细节是什么样的?

第三轮访谈(意义的反思):成为儿童保育员对受访者的意义是什么?根据受访者在第一轮访谈和第二轮访谈中的陈述,他或她对自己成为儿童保育员是怎么看的?

三、研究计划与受访者的选择

研究计划书的框架包括:①研究什么;②为什么?在背景中研究;③怎么做;④谁?什么时候?在哪里?

在筛选受访者开展访谈研究的受访者之前,访谈者必须既拥有接触、获取受访者的渠道,又要与受访者进行沟通联系。作者认为,访谈者与受访者必须平等相待,尊重受访者。便捷渠道(主要包括①访谈你所管理的人、②访谈你的学生、③访谈熟人和④访谈朋友)具有危害性.

对于访谈需要多少个受访者,作者认为,其中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个标准时充分性,即是否有充分的能反映受访者所在地点和人群范围情况的访谈量,以便样本以外的其他人员也有可能和受访者经历静安里联系的机会。第二个标准时信息饱和度,即访谈者听到了相同的重复信息。

四、访谈技巧

访谈技巧:①少说、多听。首先必须聆听受访者讲述了什么。其次,必须留心与外部的公众声音相对的“内部声音”。第三,访谈者在聆听谈话内容和过程中必须保持理智。②跟随受访者所讲的内容,当你不理解时,提出问题,要求听到更多的有关主题的信息,探究,但不要刺探。③多听、少讲,并提出真正的问题,要避免引导性问题,而提问开放性问题。④跟随,不要打断。⑤两种可行的访谈方式,请受访者和你谈话,好像你是另一个谈话的参与者,请受访者讲故事。⑥要求受访者重构,而不是回忆。⑦聚集受访者注意力,并询问具体细节。⑧访谈时不因个人变化而起伏不定。⑨限制你自己的互动,只是偶尔分享自己的经历,避免强化受访者的回应。(10)探究笑声。(11)顺从你的直接。(12)谨慎地运用访谈提纲,在深度访谈中经常用到的问题,是从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中产生的。作者举例,他们在关于教师经历的研究中,拟定的提纲列出了如下领域:教师与指导者、学生、其他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监测、考试及评定分数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案例中,教师讲述他们的教学经历时,会不由自主地提起这些话题。在他们不提起这些话题的情况下,在有不打断或分散、转移、干扰受访者重构自己经历的机会时,访谈者可以参考访谈提纲并提出前述问题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如果访谈者使用访谈提纲,必须避免操控受访者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回答。(12)容忍沉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