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记者调查“夜明珠”真相
(2008-09-19 13:17:43)
标签:
夜明珠方解石文化 |
分类: 奇闻天下 |
《寻找夜明珠》(下)
今天我们接着说上周的话题,一位探洞爱好者在贵州省长顺县杜鹃湖畔的和尚洞里拣到一块石头,并将其打磨成一颗石球,而且这石球在黑暗处能发出光亮,它是不是传说中的夜明珠?又为何能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耀眼的绿光呢?
2008年6月20日,贵州某媒体出现一则这样的消息:一位姓王的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颗晚上会发光的半透明石球,并称是在一个古洞中发现的!贵阳当地古玩商会的专家也表示,这个石球很可能就是夜明珠。如果情况属实,如此成色的夜明珠,其价值将不可估量。而且有人当即出价十万元要购买这颗夜明珠。
夜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夜明珠的传说……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古代夜明珠出土的实物,人们也无从知晓古代夜明珠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王成中发现的这个发光石球被确认为是夜明珠,那么,它的出现将使人们对于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有着直观认识,破解千百年来有关夜明珠的传说,为人们揭开古代夜明珠的神秘面纱。
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夜明珠的发现人——王成中,并带记者回到了发现地……记者在贵州当地还找到了当地珠宝检测的权威部门——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黄金珠宝饰品检测中心,请那里的工作人员对王成中的夜明珠进行检测,但结果却并不如愿,工作人员只是确认这个石球是方解石构成,所谓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在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方解石,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在贵州,这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石头。至于为什么这个方解石石球会发光,记者却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经过王成中的同意,记者带着他的那颗发光石球和在发现地采集的石头样本回到了北京,希望北京的有关专家对这颗石球进行科学检测,能确定这颗发光石球的成分解释它发光的原因……
记者首先联系了夜明珠专家栾秉璈,栾老研究夜明珠已经有很多年,栾老刚刚拿到夜明珠,便立刻下了结论,这颗石球根本不是所谓的夜明珠,而是人为造假的产物。
连检测都没有检测过,怎么能说石球就是假的呢?为了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在记者的要求下,栾老带着记者找到了中华宝玉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齐石成,请他对发光石球进行判断,齐老也是夜明珠的行家,他又会如何判断这颗发光石球呢?
当齐石成看到这颗发光石球时,同样是立即否定了这颗石球是天然发光球体的论断,他也认为这颗石球是人为造假,并为我们展示了几个造假石球。
齐老认为,这颗发光石球原本只是一块普通的方解石,被人打磨成球后,加入了一些发光物质,使原本没有任何发光效果的石球变成了传说中的“夜明珠”。而栾老也有同样的看法。
栾秉璈给记者举出了三个理由。第一,这个“夜明珠”是方解石,方解石本身是碳酸盐矿物碳酸钙,碳酸钙不是发光体,不产生磷光。第二,这个石头被磨圆了,说明这个人可能懂得夜明珠,有动手脚的可能。第三,记者带来的洞里面的方解石没问题,但那个方解石磨不出这种“夜明珠”,也就是说夜明珠不是从那个矿石磨出来的。
方解石的结构,特意打磨的圆球,在发现地采集的样本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这三个原因使得栾老否定了石球是夜明珠的说法。那么,真正的夜明珠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栾老为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个天然的夜明珠,很明显,这颗夜明珠虽然在黑暗的环境中也会发光,但是它的亮度与记者从贵州带回来的发光石球的亮度相差很远。据栾老透露,天然的夜明珠十分昂贵。九十年代初能卖一千万,现在评估等达上亿元。栾老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认为世界上有夜明珠,而且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收藏价值。
正因为如此,夜明珠才会有如此大的名气和吸引力。夜明珠到底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用外界强光刺激之后,球体本身的亮度会变得更亮?齐石成为我们破解了其中的原因。
吸收外界光源,并进行储存,然后再进行施放,这就是为什么要使夜明珠更亮,就需要用强光进行刺激的原因。在自然界中,偶然进入晶体矿物内的重金属元素,比如:银、铜、钇、锰等元素都会导致发光现象的产生,这种偶然性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少见的,这就是为什么夜明珠很难天然形成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通过表面现象对贵州长顺的发光石球进行了判断,要对石球下最后的定论,仍然需要有更科学的检测方法。为此,记者带着石球又来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找到了地质专家冯向阳博士,一个小小的实验,为我们揭开石球发光的真相。同时也为贵州长顺的这个发光石球做出了最终的判断。
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专家冯向阳博士对球体进行了初步观察后,说了一句让大家非常意外的话“我觉得这好像是萤石,不是方解石”。
冯向阳的一句话把本已被否定的贵州长顺石球,又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因为,萤石是有一定的发光性的,如果是萤石,而且又有如此强的亮度,那么这颗石球就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夜明珠,它的价值也将不可能估量!
冯向阳说,萤石和方解石是最多被称为夜明珠的,要想区别这两种物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盐酸来点着两个物质,而冯向阳已经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当把盐酸滴在石球表面时,如果石球是方解石,那么由碳酸钙形成的方解石必将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一反应。因此,冯向阳才会判断石球是与方解石外表类似的萤石形成的。
石球的矿物结构早已被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黄金珠宝饰品检测中心以及夜明珠专家栾秉璈和齐石成鉴定过,确认为方解石,如今,冯向阳又认为石球是萤石,这其中的原由又该如何解释呢?为了把事情弄清,给那颗发光石球一个准确的说法,冯向阳又带我们找到了他的同事,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员杨良锋。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杨良锋的一个小动作,就为我们揭开了蒙在石球上面的这层迷雾。
杨良锋同样是地质矿物方面的专家,他拿到石球后,在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中对石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杨良锋凭经验感觉这是方解石。随后,他用小刀在石球表面用力的刮了几下,只见几个很小的碎屑掉落了下来,经过显微镜观察,答案很快揭晓了。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具有显微镜特征的方解石的干涉色。
所谓干涉色就是判断物质构成的一种标准色,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干涉色。也就是说,那几块碎屑之下是真正的方解石,为了进一步证实,杨良锋用盐酸滴在小刀划过的地方,石球立刻与盐酸起了反应……
在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珠宝鉴定的专家王时麒教授利用光谱分析仪为我们寻找答案。很快,球体表面的物质成份图谱便显示在了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又从电脑资料库中,调出了已知的一些物质成份的图谱。其中包括已知的一颗假夜明珠的图谱,以及造假者制造假夜明珠经常使用的原料——钇粉的图谱。
三种物质的图谱波形大致相同,很多关键波峰都是一致的,这说明,它们都是用一种物质制造出来的——钇粉!钇是一种重金属元素,通常用来制造荧光粉!也是人造夜明珠的主要原料。
王时麒教授说,造假的手段有很多,这个“夜明珠”就是把一份钇粉和胶掺在一起,涂在石球表面就形成了这个效果。
答案已经揭晓,让石球发光的就是淡绿色粉末——钇粉。在黑暗的环境下它会发出绿色的光亮,把它与胶和在一起再涂在石球上,就得到了所谓的夜明珠。在贵州流传得沸沸扬扬的夜明珠事件,到此有了确定的结果,虽然结果让人失望,但是,它再次告诉我们: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将最终验证一切神乎其神的传说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未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