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脑外科机器人手术远程遥控健康 |
分类: 惊奇人物榜 |
大医无形——田增民
一、
2004年2月28日 18:06分
沈阳省葫芦岛市解放军303医院,接收了一名58岁的脑瘀血患者,情况十分危急,由于脑部一根动脉的突然破裂,医生判断此患者的生命最多只有8个小时!但要想实施传统的开颅手术,结果只有两种:一是他死在手术台上,二是他成为植物人。紧急关头,他们突然想起了北京的一个人……
北京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田增民在电脑前面不慌不忙地准备着,看这位医生的架势似乎挺悠闲,不像准备手术,可问题是,远在500公里之外的他,想怎么做这场手术呢?
田增民了解了病人情况后,决定立即实施手术。他首先给网通公司打了一个电话:“我们这有个手术要做,想请您那边帮个忙……”。
嘿,这是干嘛呢?做手术不是得需要医护人员、设备工具齐准备嘛,他怎么给网通公司打上电话了?莫非这也是准备工作?
原来,田增民决定做一次远程操控手术,由自己的“部下”来做手术。而这个部下就是机器人,他决定远程操控这台脑立体定向机器人实施手术。
田增民想用机器人做手术,还是远程遥控,这个别说在国内,就连国际上都没有的事!而现在,患者的生命还剩下六个小时,这台手术能成功么?
二、
熟识田增民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严谨的人,可是一个严谨的人怎么就敢冒这么大的险,让一个机器人给一个大活人做手术呢?我们还得从四十年前一件伤心的往事说起。
1968年,17岁的田增民当了兵,入伍没多久,却发生一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
有一次,一个战友外出发生车祸,战友头部撞伤。一天以后,这个战友陷入昏迷。现在看来,当时的伤情就是简单的颅内血肿,及时手术就可以解决,可在偏远的长白山里,车站在280公里之外。等到医生赶来,战友已经死了。
战友的死深深触动了田增民!仅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转眼就消失了,这种遗憾令田增民无比痛心,也因此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个梦想——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可那会儿他连个卫生员都不是,怎么可能实现这个梦想呢?
田增民是个有心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时时刻刻准备着,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掌握了一项“独门秘笈”,就为了等待一次机会的到来!
三、
1993年,国家要选派一批高级访问学者,时间是一年,由国家出经费,机会很难得。很多人都在争取这个名额。
要说这海军总医院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可是田增民用他的独门秘籍争取到了这个机会!究竟是什么“秘笈”呢?
原来,田增民的秘密武器就是英语。田增民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abcd,从那时起就一直坚持,他觉得英语一定有用武之地,所以从未放弃。凭着出色的英语水平,田增民一路所向披靡,进入了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段国升教授的门下,学习神经外科。
一口漂亮的英语让田增民在海军总医院打出了名气,也为他迎来了一次机遇。1990年,美国影像学专家——基多教授受邀来海军总医院讲课,讲完课后老教授想逛逛北京城,需要找一个导游!于是,口语好的田增民又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导游的角色。而就是这次与基多教授的相处,为田增民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再说1993年的这次出国派遣,田增民的英语再一次帮了他的忙,他以英语考试第一的成绩争取到了出国学习访问的名额。
1993年,田增民前往美国留学。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取消了这批留学生的学费,同去的一些学者都纷纷打道回府,田增民却想到了一个人——当年被自己领着逛北京的影像学基多教授。
田增民给基多教授打了一个电话,说想去他那里学习,基多教授很热情的帮助田增民办理了相关手续。
可是影像学与他的专业是毫不相干哪!他学这些干什么呢?难道他想改换门派?其实,这就是田增民,他觉得什么都应该学。他跟着第一个老师的时候就是这样,流行病、传感病什么都看,连同事家人有时都不大不理解,觉得田增民好像“不务正业”似的。
四、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不务正业”的田增民回到了国内。在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上,他又遇到了一个人,这两人意气相投,一拍即合,立即擦出了思想的火花!他们决定开发一个史无前例的新东西,什么新东西?您听一下他的合作者的身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器人专家——王田苗教授。
田增民和王田苗一拍即合想要开发的东西就是手术机器人。可是搞机器人手术还得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啊。在这次机遇面前,田增民还能顺利过关么?
在这个跨学科的领域里,不仅要有丰富的手术经验,还要有影像学知识。脑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还会涉及到遗传病等基础知识。而田增民的之前的“不务正业”,都为他研制机器人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离梦想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是一件接着一件……
五、
2004年2月28日21:47分,一个小时前已经下病危通知。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患者病情恶化,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们赶紧作手术前的准备。病人头上所贴的金属点是机器人识别方向的标记点,标记点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布置,根据标记点的分布,机器人能够辨别病人头部的具体位置,从而能够准确地找到出血的位置,清除血肿。
尽管时间很紧,但医生们还得对病人做最后一个脑部CT扫描。CT扫描图像对机器人手术至关重要。扫描仪每隔5毫米,呈现出一幅脑部的横切面图像,通过这种水平扫描,最中绘制成一个完整的大脑三维图像,这样医生就能清楚地看到大脑内的所有状况,病人除写的位置,体量,以及周围脑组织受压迫的情况。
CT图像一出来,医生立即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北京。田增民将血肿至上而下勾画,计算机很快生成出血肿的三维图像,这个图像给主刀医生提供病人出血的具体位置。田增民手中的操作杆能直接操控机器人,机器人运动的轨迹必须完全精确,丝毫的误差都将导致这次手术的完全失败。
时间只剩下三个小时了,尽管手术马上将要进行,可是病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能否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医生们心里也没有底。这史无前例的事情,谁能心里有个准数?在这次远程手术之前,田增民和他的机器人就曾经被“赶出”手术室!这是怎么回事呢?
六、
让田增民没想到的是,他研究机器人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老专家的反对,毕竟这种想法太大胆了。但是田增民知道,传统的开刀手术都是靠手,靠医生的脑。传统神经外科手术开颅,并发症百分之六十,死亡率是万分之五。而机器人手术则是探囊取物,就像是把墙凿一个小洞,找一个最好的位置下手。
得不到支持,没有经费,田增民就和他的团队在地下室里偷偷进行!需要什么他们就去借什么,或者从闲置的设备上拆下来。没有经费就从其他项目上挪用,或者自己掏腰包。
最初没有机器人,王田苗就找自己导师借。机器人借来了,可是怎样才能保证手术的准确呢?想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准确打入靶点,需要每一次实验的数据。拿什么做实验呢?他们就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每天得做三十次以上,经历了三个月的失败。
1997年4月,田增民的手术机器人诞生了。接下来他做的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目标,打响名号。最后田增民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位50多岁的患者身上,可是甭管田增民怎么劝说,患者对田增民这个新东西还是半信半疑,大都躲着不敢尝试。您想想,一个大活人让机器人来做手术,搁谁,谁心里都别扭啊。怎么办?这把好不容易研制出来了,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啊!于是,田增民当上了说客,做了两个多星期的工作,病人终于同意了。手术当天,正当田增民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遇到了这辈子最尴尬的事情……
那天,田增民把机器人推j进手术室,但最后却被了赶出来了……
作为一个医生,从手术室被赶了出来,那种尴尬可想而知,但田增民没有放弃。没过多久,一个小孩的出现给他们带来转机。
那是一个7岁的小孩,脑肿瘤已经作了2次开颅手术,如果再开颅风险很大。田增民劝说孩子的父母,与其承受巨大的风险再次开颅,不如尝试一下新的方法,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手术进展非常顺利,原本4个小时的手术,只花了40分钟就完成了。而正是这台手术,让他开创了中国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手术的一个第一!这台轰动全国的手术,入选了当年的医学界十大新闻,1997年12月,机器人通过了鉴定,
1999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课题组验收。
田增民的机器人手术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到如今已经有2000多例患者享受到了机器人的服务。一般的开颅手术需要3、4个小时,而机器人手术只要40分钟左右,价格也比较便宜。
可是,2004年的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次究竟能不能成功呢?
七、
2004年2月28日
时间只剩下2个小时了,此时患者血压升高,这是个不好的兆头,血压持续升高会带来脑部新一轮出血,病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这时患者家属也开始坐不住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医生对穿刺方案点出现了不同看法,从额头刺入,距离血肿位置是12厘米,虽然能避开神经功能却不利于清除血肿;从左耳上方刺入,这离血肿位置最近,只有4厘米,但那血管分布最多,刺中路径中万碰到中血管,将会直接致命;最终田增民选择在病人头顶,从重要神经的间隙刺入。
机器人开始寻找病人出血的部位,穿刺针逐渐接近医生指定的穿刺点,并且开始慢慢进入大脑内六厘米,以接近血肿,最终,穿刺针到达血肿中心,整个距离8厘米。葫芦岛的医生立即将引流管插入孔中,并往内注射了溶血剂,使脑内凝固的血液慢慢溶解,凝血溶解后被慢慢抽出……
此时,远在北京的田增民无比激动……
3月7日,手术成功后的患者出院了。
2004年3月,世界第一例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取得成功。2007年,这台机器人获机械工业部一等奖。2007年,脑外科机器人手术进入北京市医保项目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