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TV3—魅力科学
BTV3—魅力科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75
  • 关注人气: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化学家胡亚东的另类身份

(2008-02-22 00:08:27)
标签:

化学家

胡亚东

氟橡胶

发明者

爱好

文化

分类: 惊奇人物榜
 大杂家——胡亚东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叫胡亚东,今年81岁,是中科院著名化学专家。在他的家中,收藏着一块白糊糊的东西,这块东西胡老先生视为珍宝,已经收藏了半个世纪。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2秒后,不幸发生爆炸,机舱宇航员不幸全部遇难。事后经调查,导致这一灾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价值不到一美元的橡胶垫,由于小小的橡胶垫遇冷收缩,造成了燃油泄漏,最终引起爆炸。这个橡胶垫虽然不大,但是在制造火箭航天飞船时却是必不可少的!
  咱们再往回说到1956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中国决定自己制造原子弹、导弹和新型飞机。可是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搞起技术封锁,对中国禁运的军用物资明晰清单上,排在第一号的禁运物品就是这橡胶垫材料——氟橡胶。
  氟橡胶具有耐高低温、抗化学腐蚀、高绝缘、难燃、耐性好的特点,在军需物资中排名第一号,当时中国的科研人员谁也没做过这种材料,更无参考资料可参照,怎么办?赤手空拳也得造!
  195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来自中科院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齐聚上海,会议的议题就是:没有原材料,时间只有180天,想方设法造出氟橡胶!会议商定四个小组分别以四个方案、四种途径同时研制氟橡胶,182天后再聚上海……                                                                        胡亚东领任务之后,就带领北京一路人马立即投入到了试验当中。乳液聚合胡亚东在苏联留学时做过,但没做过含氟单体的聚合试验,他想试试看用这种方法行不行。就这样胡亚东小组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查文献,找资料,反复试验。眼看离上海开会时间还有两天了……试验依然在进行。
  180天过去了,还是老地方,还是老面孔,会议中当3个组的同志几乎都在发言中强调了研制工作尚在研究开发阶段后,轮到胡亚东发言时,他却快步走上了讲台,二话没说,从上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试管,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一下子都惊呆了。
当胡亚东把浸泡在试管里的白色氟橡胶展现给大家看时,整个大厅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说话,随后就爆发出雷鸣般的长时间的掌声,并当即宣布用胡亚东的合成方法,立即投入试验生产。一位领导对胡亚东说: 你为国家的军工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这块氟橡胶就由你保存吧.1965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胡亚东的这块氟橡胶获得了国家发明大奖。
  胡亚东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块氟橡胶,当时他已经不记得是如何兴奋的跑回家中了,但他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别人庆祝方式大多是出去胡吃海塞一顿,胡亚东竟然回到家里美美的听起了贝多芬交响乐,还把声音调到最大,听的那个开心那个享受。
  这个胡亚东还真有点怪啊,为什么对音乐这么痴迷,以至于成为至高的精神享受呢?这还得从他的家庭说起,说到他的家庭成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著名小儿白血病专家——胡亚美,胡亚东的姐姐。胡亚美,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儿科专家,德高望重、医术高明。这样一个家庭为什么能出两个著名的科学家呢?原来,姐弟俩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商户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胡亚东小时候在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那里的美育、科学教育相对来说都比较完善。胡亚东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音乐,嗓音条件比较好的他还是唱诗班的男高音,童年时还和几个小伙伴组成过一个四重奏团,这四个人中的两个人大名鼎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杨儒怀先生拉大提琴,杨儒怀的哥哥杨周怀拉中提琴,胡亚东则是小玩小闹的拉小提琴,可是后来没想到,唯独胡亚东长大后没有走上音乐之路……
  胡亚东小时候特别喜欢音乐,但是在他考大学的时候,父亲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就这样,胡亚东和姐姐胡亚美一个走上了化学道路,一个进了医学大门。可是没成想胡亚东虽然搞起了化学,却更有机会满足他那音乐迷的浓厚欲望……
  大学毕业后,胡亚东出国留学在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在苏联学习的时候,他发现苏联国家的音乐有着一种忧郁情感,还有那么多在国内没有听到过的交响乐、歌剧……他发现贝多芬不只十首交响乐,还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还有大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还有各种歌剧、歌曲。……
  苏联的四年留学,胡亚东可是把苏联有名的演奏家的音乐会听了个遍,酷爱音乐的他买好年票并有固定座位,每月都要看上两三场,一年三十多场,四年下来就听了一百多场音乐会。在苏联听音乐会,看门存衣的老太太都认识他了,存衣都不给他存衣牌,人多的时候,还总优先照顾他,那几年胡亚东走了不少“后门”。
  留苏归国后,胡亚东被分配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当起了研究员,可是他却在许多音乐杂志上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乐评人。一个化学家怎么能成为乐评家呢?那可不是业余爱好音乐的人随便能当的,他哪来那么大本事呢?咱先数数胡亚东收藏的音乐cd吧……
  在胡亚东家里,大概收藏了两千多张cd。曾经有一次,胡亚东去香港讲学,把人家给的五千块酬劳一次性买了52张音乐正版cd,最后就只剩路费了。
  胡亚东不仅收藏的CD多,而且他听起音乐来也颇有一些特别的讲究。他听音乐要对着总谱听,而且用walkman,把音乐的每一个细节都穿到耳朵里。
胡亚东的音乐造诣,可不只是听听而已,他还愿意听完了写点“听后感”什么的,然后把自己的这些“听后感”编辑成书,《听,听,勃朗姆斯》就是他写的一本乐评书。
  一个化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专业的乐评人,胡亚东双重身份长伴左右,可没想到,这两个身份一结合,又给胡亚东带来了另一个身份,是什么呢?
  胡亚东从苏联留学回来,就被钱学森给看中了,被分到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没想到在化学所的时间里,他还成了有名的大好人,上到所长下到扫地的清洁工,都说他为人随和、善良,人缘好。
  胡亚东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博爱、平等”这样的思想,他和我姐姐一样同情心非常重,他有一个小伙伴家里以前非常富,但后来他父亲吸鸦片,没办法这个小伙伴很小就得去拉车过活,胡亚东当时就和其他的同学一块凑钱给这个同学。
  胡亚东心眼好,所里食堂里有个老师傅家里有困难,一次管他借了三百块钱,那可是胡亚东两个月的工资,胡亚东二话没说,就借给人家了,谁管他借钱他都借!
  胡亚东人缘好,英语还很好,每次化学所里只要有外宾来就找他帮忙接待,时间长了,领导发现这胡亚东还挺能和人聊,于是领导时不时的有出国访问的机会就叫上他,可是没想到几次带他出去,胡亚东在与外国朋友外事交流上还很吃香,他有个了不起的“秘密武器!”——音乐外联,嘿,这怎么又跟音乐扯上关系了??
  有一次出国访问以色列,外交部的雅戈尔副部长设宴招待中国科学院的代表团,部长致辞后,说待会儿他还有个约会,不能陪大家到底。胡亚东就和雅戈尔部长闲聊起了音乐,他非常惊讶这个中国人竟然对犹太籍的音乐家了如指掌,这一下子气氛就不同了,他小声告诉胡亚东,其实他的那个约会是要去听一场音乐会,他看胡亚东也是个音乐发烧友,高兴的把胡亚东也带去听音乐会了……
  没想到,音乐这爱好还派上用场了,胡亚东后来与这位外交部长成了好朋友,成了知交,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参与了很多国际科技组织上的重大事件。197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恢复中国化学会在该会中的合法地位,胡亚东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2年胡亚东亲历国际科学联合会恢复中国在国际科联中的席位。人缘好、英语好、专业出色、擅交际又懂音乐、气质风度颇具外交家的胡亚东,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任为高级官员,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教科文组织中担任的最高级别官员。

  现在咱数数胡老的身份:化学家,乐评家,外交家,其实,还不止这些哪,他还收藏书、石头、手表,养花、摄影,样样他还都能跟你说它个入木三分,还挺在行。胡亚东觉得生活很丰富、活的很有价值,这些爱好开拓了心胸,在个人专业方面也拓展了思路。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2月22日  12:45  2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