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堡台古墓挖掘黄肠题凑墓主人广阳顷王刘建汉代燕国历史文化 |
分类: 拍案惊奇 |
今天讲的这个事说远不远,因为它就在北京丰台区世界公园的旁边,说近呢也不近,因为这个事发生在几千年前……
1974年,当时的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厂了位于北京西南郊丰台区葆台村的两个高大的土坡子,因为这两块地方适合深层埋藏储油罐。于是,石化厂请来了北京市地质勘测处进行勘测,然而,在钻探勘测的过程中,地质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土坡深处的土层里,居然埋有木炭、白膏泥和很多古代钱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土层深处究竟藏着什么东西呢?
当时这两块高地的周围全部都是荒地,离这儿不太远的地方还有两个村子。 1974年6月8日,在发现了白膏泥和木炭后,北京市地质勘测处给当时的北京市文物管理会考古组打了个电话通知了这个情况,这是地质勘测队出于文物保护的一种习惯性做法。没想到,就是这个电话,揭开了一个深藏在历史深处的巨大秘密。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的同志在接到电话后马上到达了基建现场进行探查。当富有经验的文管会人员看到了北京地质勘探处找到的木头和木炭时,马上就联想到了不久前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1972年,马王堆汉墓因为出土了世界上第一具全身湿润的女尸而闻名遐迩。看着现场发现的这些木炭、白膏泥和钱币,考古人员忍不住屏住了呼吸。看来,又一个巨大的发现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为什么考古人员会认为这里会是一座古墓,并且和湖南马王堆墓非常相似呢?原来,大葆台进行水文探测的时候,发现了与马王堆墓的相同特质,比如木炭和白膏泥。白膏泥的功能是防渗隔潮,还有层层封土。因此,这里具备了木椁墓的特征。之后,经过钻探等进一步探查,证实这的确是一座大型木椁墓,而且是东西两座墓。于是,成立了大葆台古墓发掘组,开始正式对东边的一号墓进行挖掘。所有的人都非常期待,这座墓里究竟掩藏着什么东西呢?
1974年8月19日,大葆台古墓发掘组开始了对大葆台古墓的正式发掘,然而,考古队员们在开始挖掘的过程中震惊地发现:这里居然有盗洞!也就是说,这座墓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这个墓穴是不是已经被盗墓贼盗空了?考古人员感到心中一紧,于是工作组决定对大葆台古墓加紧抢救性开挖。两座古墓之上都有高达6、7米的夯土层,当考古队员们挖开夯土层之后,大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墓穴周围有大量的木头,它们以错综复杂的形式排列交织。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这样的墓葬。这些奇怪的木头,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在墓穴周围呢?
虽然发现了盗洞,但随着开挖的继续,发掘组成员们越来越感到振奋,因为大家发现,这是一座规模非常大的古墓,仅仅墓穴的面积就达到417平方米,比乾隆墓的面积还要大。可是,这么一个巨大的墓穴,为什么要用错综复杂的方木垒起墓墙呢?在这些复杂的墓墙之内,在这个曾经遭到抢劫的古墓里,会不会已经是一无所有呢?
考古人员发现,沿着古墓的顶部,越往下清理条木越多,而且多向外倾倒。这些条木开料非常规整平直,表面打磨得都比较光滑。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木料在2000多年后还散发着清香。大家发现墓室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头向内,形如木墙,南面正中有门。经过清点,挖掘组成员发现这些条木总数约15000多根,相当于122立方米木材,这座古墓仅一项木墙,用材之多,简直相当于一座森林!
挖掘组成员们面对用这么大量木头垒起的四面木墙,一时茫然不知何物,因为在古墓中出土了如此大规模的条木,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还从未发现过。于是大家开始猜测这些木料的用途,虽然作了种种猜测,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为了揭开这个奇怪墓葬的谜底,专家们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这时,《汉书·霍光传》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史载,霍光死后,皇帝赐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后来人们对黄肠题凑一词作出了如下注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据此可知,“黄肠”是指材料和颜色是柏木黄心;“题凑”是指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的端头向内。与发掘遗迹对照,不管哪个方向的木墙,它的每根条木的端头都是向内的。这与注释中的“题凑”相一致。那么,这些木头究竟是不是柏木呢?
考古人员立即请来木材专家做鉴定,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是柏木的心子。这就证实,“木墙”应是文献记载中的“黄肠题凑”。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黄肠题凑”墓葬。也就是说它是西汉最高级别葬制体系。那么,为什么这个墓会使用汉代的天子葬制呢?
深入的发掘发现,这个墓葬的规格确实异乎寻常。大葆台1、2号墓正处在汉代时的燕国境内,位于蓟城之西南,两墓东西并列,一号幕在东,墓主人为男性;二号墓位西,墓主人为女性。一号墓的墓室规模非常宏大,从黄肠题凑往里走,就是前室,也叫便房;是象征帝王生前起居玩乐的地方,前面是一张宽大的黑漆朱彩的坐榻。汉代的时候没有桌椅,人们都席地而坐,这个坐榻就是帝王的沙发。后室是放置棺床的地方,用梓木做成,所以叫梓宫。这种有着象征厅堂、卧室的前室和后室,是模仿生人宅院而建成的黄肠题凑墓,是西汉时最高级别的墓葬体系。可是,这个令人惊讶的墓葬,究竟是为谁修建的呢?
要想了解墓主人是谁,先得从年代判断起。考古判断一座墓的年代往往从它的出土物入手,看随葬品的特征,因为每个朝代的文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不同朝代的墓葬形制也不同。那么,大葆台墓葬已经被盗过了,还能有幸存的随葬品吗?
随着发掘的进一步深入,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昔年的盗墓者并没有将墓葬洗劫一空。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出了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从一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镜的花纹上可以看出它们是早于王莽时期的,而在出土的陶器组合中也没有发现东汉墓中常见的鸡、狗、猪等动物俑,同时也没有见到西汉晚期墓里常有的灶、仓、井等模型器物,所以由以上出土物的组合中可以判断,它们均为西汉中晚期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件绿釉陶器,这在西汉中期墓还没能发现过,直到了西汉晚期才出现、东汉时大量流行。看来,这座墓的年代应该接近于西汉中晚期。
现在我们还得回到刚才那个疑问:在西汉中晚期,现在的北京属于“燕国”的地域,是诸侯王的封地,为什么会出现天子葬制的“黄肠题凑”呢?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棺椁体制。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是用一层棺材敛尸埋葬,而帝王为了显示不同,就在棺材外面加椁“天子棺椁七重”,就是四棺三椁是皇帝的墓。 “三棺二椁”便是分封的诸侯王的墓制,大葆台汉墓便是采用的这种墓制。从地理位置和墓的形制,可以判断这座墓应该是西汉燕王的墓。那么燕王作为一个诸侯王怎么就可以采用了黄肠题凑这种“天子葬制”呢?
原来西汉存在一个“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什么意思呢?就是西汉时准许地方可以仿照首都的建造制式,这实际上是一种怀柔政策。为了笼络人心,抬高诸侯国地位,给与这种等级地位。当然,这种黄肠题凑这种帝王墓制也不是每个诸侯王都能享受的,在西汉只有帝王和皇室成员或地位极高的高级官员才有可能享受到如此安葬的待遇。
那么这座墓的主人到底又是谁呢?
考古人员在墓中的一个文物上找到了进一步的线索。据《汉书》记载,西汉燕国共有12个王,那么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哪一位燕王呢?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字样。西汉在位24年以上的有4人,即燕康王刘嘉,26年;燕王定国,24年;燕刺王刘旦,38年;广阳顷王刘建,29年。一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钱币,经鉴定是西汉五铢钱,未见到王莽时期的钱币。而燕康王刘嘉和燕王定国均死于五铢钱之前,所以一号墓主人将这2个人又排除了。这样墓主人,只能是燕刺王刘旦和广阳顷王刘建父子二人了……
西汉燕国诸王的陵墓中,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并不多。而广阳顷王刘建陵墓,并没有见于古代地理文献中记载,这可能是由于该墓地面“祠庙”建筑消失,所以不被后人所知。而根据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等判断,该墓属于西汉中晚期;从而判断出,一号墓主人为广阳顷王刘建的可能性较大。
为什么墓主人为广阳顷王刘建的可能性较大呢?原来,根据史书记载,燕刺王刘旦曾经企图谋反,阴谋败露后被汉昭帝赐死。因此,刘旦肯定没有资格享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这样的西汉最高级别的葬制待遇了。所以,最后谜底揭开,一号墓主人非广阳顷王刘建莫属。
位于丰台区的大葆台一、二号墓,是北京地区考古发掘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座汉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一号墓之大,迄今仍居已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之首。规模宏大的大葆台汉墓,为我们翻开了汉代燕国历史的壮观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