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科学文化谈天说地 |
分类: 拍案惊奇 |
在我国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有一所古老的佛教寺院——法门寺,26年前,一场连绵的阴雨让法门寺的一个惊天秘密暴露在世人眼前……
1981年
8月,连绵的阴雨笼罩着陕西的关中平原。法门寺也如一位沉睡中的老者,在雨中静默着。忽然,只听得寺内一声巨响,法门寺中的一座佛教宝塔,竟从中轴突然裂开了!佛塔东北边一侧轰然倒塌,只留下西南边的残塔依然伫立在一片黄土尘烟当中……
人们没有料到,在佛塔近乎毁灭性的倒塌之后,一个在民间留传了1100多年的传说、一个有关皇家宝藏的秘密,即将重见天日……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它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1981年8月因为雨水的浸泡和地震的原因,佛塔坍塌了。说起这座倒掉的佛塔,它可是来历不小啊!围绕着它更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传说这座佛塔的下面有一所地宫,里面藏有一节佛指舍利。史书上曾记载,唐朝的很多皇帝包括武则天,都曾到法门寺的来参拜圣物。
但后人感到迷茫的是,一直以来没有出土的证据来判断史书上记载的,是事实?还仅仅是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倒塌的佛塔下,地宫真的会存在么?1100多年前的地宫会是什么样呢?经过上级的批准,1987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们展开了挖掘工作……
佛塔倒塌之后,人们首先清理了堆积在地面上的建筑废料。而后开始用“布方”的方法,对佛塔的塔基进行挖掘。所谓布方,就是围绕佛塔原址,以塔基西南角为原点,南北方向为坐标轴,按一定范围,划定一个矩形,再将矩形分成若干块儿,称为探方,之后再按照分好的探方一一进行挖掘,这样有利于对挖掘工作进行精准的纪录。“布方”是考古工作常用的挖掘方法。
1987年4月的一天,在塔基的挖掘现场忽然传来了一阵惊呼!洛阳铲一下子打到了一块石板上,兴奋之于,人们拨开浮土,一块石板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当考古队员小心地拨开石板旁的碎石,发现石板下竟然有一个洞!扒着石板向洞里一看,顿时,在场所人们都惊呆了……
距现场的考古人员回忆,当时正值上午10点钟左右,一缕阳光照进洞口,洞里云雾缭绕,透着一丝神秘,借着光人们看到,洞里面装满了金碧辉煌的金银器。讲到这里您一定会说,都看到宝贝了,不如直接掀开石板,跳进洞口进行挖掘吧!但实际上,这种作法是非常冒险的。
那么,茫茫的考古现场,地宫的入口究竟在哪里呢?
为了尽早找到地宫的入口,考古人员们加快了对这座神秘地宫的开掘进度。随着手铲一次又一次地插入黄土之中,不久在塔基正南面的一个探方中,传来了好消息!考古队员挖掘出了一段石阶!这段石阶修得十分平整,有明显人工加工的痕迹。难道这里就是地宫的入口吗?考古人员走下19级台阶,几块石头挡在一道石门前,石门上紧紧扣着一把铁锁!
透过门缝,人们看到石门的后面是长长的甬道,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甬道的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钱币。之后经过考古队员的清点,总数大约有两万枚,而其中又有13枚用玳瑁制成的纪念币,这13枚玳瑁纪念币的出土,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
在铺满古代钱币的甬道尽头,人们又发现了一道石门。在这道石门的后面,是否就是被人们猜测的存放大量奇珍异宝的地方呢?!然而,横卧在这道石门前的两块巨大石碑,它们一前一后交错地矗立着,仿佛有意要阻挡冒然闯入地宫的人们。
经过仔细端详,考古人员发现在这两块石碑上,有用楷书引刻的工整文字!那么,这些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呢?石碑上的文字和这座神秘的地宫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石碑最早用于墓室,内容多是歌颂墓主人的丰功伟绩。渐渐开始用于记事,后来还用于书写教材,比如在今天的孔庙有碑林,就是当时的教材。
那么,在法门寺地宫甬道尽头发现的这块石碑,上面又记载着什么呢?
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专家发现:这两块石碑上记录的内容,向人们揭开了一个隐藏了千年的秘密!
这两块石碑上,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给法门寺,中国历代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盛况;而另一块石碑就像一个详尽的账单,记录着唐朝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奇珍异宝的种类和数目。这块碑就叫做“物帐碑”。那么这个帐单是否就是地宫里存储的这些金银珠宝的记帐单呢?
当人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一一辨认着“物帐碑”上的隽刻的文字时,看到很多唐朝皇室赠送给寺院的礼物,比如物帐碑上记载着武后绣裙一腰,就是指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的赠送的一条绣裙。在众多的宝物记录当中,“瓷秘色”三个字,让在场的考古人员心中一凛?那么,这个“瓷秘色”又会是什么宝物呢?!
物帐碑上清晰的记录着“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相传,唐朝有一种由神秘配方烧制而成的瓷器叫“秘色瓷”,它是当时皇室御用的瓷器。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因此,物帐碑上记录的“瓷秘色”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秘色瓷”。但是,关于秘色瓷的记载人们只在古人的诗句中略知一二,但并没能亲眼见到,难道在法门寺地宫里,就在这道石门后面,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吗!
“秘色瓷”,这种只有当时唐朝晚期的皇帝和妃子才有权享用的工艺品、这种见证了大唐皇室恩怨兴衰的神秘瓷器,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唐代的文人墨客把它描绘成“薄冰托着青云,嫩荷盛着露水”……人们将最华丽的想象赋予了这种神秘高贵的瓷器,而秘色瓷却不知从何时起悄然消失,千百年来再难寻找它的芳踪……
而物帐碑上的记录,首次用考古的手段证实了这种瓷器的真实存在!经过1100多年的地下沉睡,轻薄的瓷器还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么?人们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秘色瓷”和地宫里的无数珍宝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
石门终于被打开了,珍藏了千年的地宫宝藏展现在面前。在地宫里发现了一箱已经碳化了的丝绸服装。这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唐代皇家丝绸,这里面甚至还有武则天穿的裙子。您肯定会问,那么多碳化了的丝织品,我们是怎么知道哪件是武则天的裙子呢?因为有之前在门口发现的物帐志啊!根据它上面记录的一一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是武后所穿的裙子。在显微镜下,人们还发现有五件蹙金绣里面的金线是用黄金煅烧,拉制而成的。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平!由于佛塔的压力和地震的影响,地宫的天花板已经发生了变形,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为了考古人员的安全,更是为了这地宫文物能完整的保存,决定先把之前发现的石板打开,先到地宫的后室一探究竟……
当考古人员揭开早先发现的石板,小心地进入地宫的后室。后室摆放着上百件的金银玉器,简直就是一个皇家的珍宝库!
但对照了物帐碑之后,在后室中仍不见“秘色瓷”的影子!那么,这种金贵的瓷器,会不会在某次地震中被摔碎了呢?还是有人偷偷盗走了这价值连城的国宝呢?……一时间,所有的希望一下子寄托到了唯一没有开启的地宫中室中,失传已久的“秘色瓷”会出现在那里吗?
中室的布局和后室的珍宝库大不相同,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灵帐,几乎占满了整个中室。由于地震,塌下来的天花板卡住了巨大的灵帐,此时人们很担心,会不会秘色瓷被从房顶上掉下来的石块砸中了呢?中室里除了一尊菩萨像和灵帐外,其他的陈设很简单。当时人们觉得可能秘色瓷已经被毁于地震了。可正当人们感到失望的时候,在灵帐的后面又有了新的发现……
当考古队员清理了堆在灵帐后面的碎石砖块,一个银质的风炉出现在了面前!在风炉的下面,人们仿佛隐约看到了什么……那淡淡的粉绿色,正透过一个已经破碎的木盒显露出来!当银质风炉被小心的移开,一个满盛着秘色瓷的木制圆盒出现了!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摞瓷碗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盒子里,花瓣形的碗口仿若一朵睡莲。没想到期待已久的秘色瓷,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和世人相见了。
当时这个木盒已经腐朽,外面裹着丝绸,盒子里面,每一个碗、碟都用纸包着。纸上面有画儿,一些图案经过岁月的腐蚀都印在了碗上。经过和衣物帐上记载的一一比对,发现正好是“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这13件出土的秘色瓷颜色特别的润、特别的美,让考古专家不禁感叹古人制瓷技术的精湛。
失传的“秘色瓷”经过千年的等待终于重现世间!粉绿色的釉彩,圆润剔透,“薄冰托着青云,嫩荷盛着露水”古人的描述犹在耳边;圆口的瓷碗、花瓣形的瓷盘却已是近在眼前!
法门寺地宫沉静地睡在塔下历经了千年风霜,而“秘色瓷”仿佛就像一个香甜而静谧的梦,梦醒时,却早已是千年……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秘色瓷到底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学术上,有的人认为是古人用了一种神秘的配方烧制的,也有的人认为它就是青瓷中的上品,只是烧制工艺不同。看来啊,这一切,还需要留待我们用科技的手段去破解。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