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死理儿”的游侠----刘少创

(2007-12-07 00:42:31)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文化

职场

分类: 惊奇人物榜

“认死理儿”的游侠----刘少创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和一条著名的河流有关,什么河流啊?长江!说到长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可我要问您:这长江长江,到底有多长呢?恐怕没有几个人能马上回答出来一个确切的长度吧?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约6300公里,可有个人提出疑问,他说这个数不算!长江到底有多长,还得重算!今天咱们的话题就从探索长江的长度开始!
  要说长江,那可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在古代又叫做“大江”,它的江水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咕嘟咕嘟流出来,一直到上海市哗哗流入东海,流域有742个市县,涉及到咱们中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现在一般说长江约长6300公里,这是源于我国在1976年的一次勘测。30多年来,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长江长度,也是“约为6300公里”的这个数据。可既然长江的长度已经被测量出,国内外又都认可,为什么又有人突然对长江的长度,提出了质疑呢?
  有人居然要叫板长江的长度,这个人可不一般!这位老兄是谁呢?要说这位和长江长度较起真儿来的人,咱还不得不先说说他和另一条江河的一段故事!哪条江?澜沧江!这事得从9年前,一个安静的下午和一张随手翻阅的报纸说起!
  话说1998年秋日的一个下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里,有这么一个人,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随手翻着一些报纸:当翻到《参考消息》时,他突然被上面的一条新闻吸引住了!新闻上说:英国的几名科学家已经探明了澜沧江的源头所在。就是这条短短的几十字的新闻,竟然让这个人反复阅读了三、四遍!随后,他判断说:这条新闻里说的事可是疑点重重啊!
  报纸里的澜沧江跟长江长度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看这报纸的人是谁?他为什么断言报纸上的新闻有疑点?他又凭什么对报道中提到的事评头论足呢?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榜人物!
  
  刘少创:44岁,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一个爱认“死理儿”的人。
  上榜理由:游侠从来爱“较真” , 认“死理儿”处见真知!
  
  要说这刘少创凭什么对“英国科学家确定了澜沧江的源头”这事有这么大的怀疑呢?咱还得从他的工作说起!这位中科院遥感所的博士后研究员搞的是遥感技术。这遥感技术,可是项有高科技含量的活儿,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传说中的“千里眼”,遥感测绘等于是在宇宙卫星上放一个照相机,从天上往下拍地球。现在这里技术可厉害了,哪怕是在天安门广场上放一把椅子,或者是在一个足球场上画条标志线,都能在图象上清楚地显示出来。可是话又说回来,不管你刘少创掌握着多厉害的技术,这英国科学家确定澜沧江源头这事,你为什么非要和人家测试结果叫上板了呢?
  这刘少创自打看到那条“英国科学家确定澜沧江源头”的新闻后,这事就堵在他心里面,死活过不去了!刘少创有一特点:那就是爱较真!爱认死理儿!一旦遇到模糊不清的问题,他通常都是没二话,拍拍屁股就去解决。人家说了,澜沧江的源头支流有上百条,河流分布错综复杂,英国人凭什么就敢确定,澜沧江的正源呢?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在国外,它又被叫做湄公河,含有众水之母、众水之河的意思。它由青海进入西藏,流经云南,出中国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注入南海。在澜沧江流域,生活着6100多万的人口。但这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澜沧江地区水流众多,地形复杂,在澜沧江源头分布着近400多条大大小小支流,有的甚至夹杂在冰山与冰山之间,这其中到底哪一个,才是它们的真正源头呢?
  刘少创把这些地图从头到尾,从尾到头的看了好多遍,可这地图上标的支流实在是太复杂了,看不明白啊,地图看不明白,刘少创索性就放下地图,找起了工具书,凡是和澜沧江有关的工具书,他都要仔仔细细看一遍,这一看不要紧,没想到还看出大麻烦来了!
  那么,刘少创到底查了什么工具书?又看出了什么大麻烦来了呢?这是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两本书,《美国国家地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但是在上面,我们却可以看到,有关澜沧江的源头和长度,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让本来想借助工具书,来查明正源的刘少创,更糊涂了。
碰到这种问题,刘少创会怎样呢?据他朋友说,刘少创平时什么事都好说,但涉及工作上的事都是一根劲,一般他认准了的事就非要去做。别人的话和评论他都听不进去。
  刘少创的眼里,那可容不得半点模糊!由于书上的数据都不一样,刘少创决定自己搞清楚澜沧江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
  要想测量出一条河的长度,首先就要先确定它的源头和出海口。但是澜沧江上游几百条支流,通过传统的翻看地图和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刘少创都不能看出,到底哪条才是澜沧江真正的源头,这可把他急坏了。哪个是正源的问题,成了他心里的一个过不去的死疙瘩,他甚至平时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决定:走!用咱两条腿,到三江源地区去“碾一碾”!用咱两只眼,到那儿瞅瞅去!
  这位观众说了,刘少创不是搞遥感的嘛,遥感图象可等于是从卫星上拍照片,视野上宏观,精确度也高。刘少创要想知道澜沧江有多长,哪条是正源,只要找几张澜沧江源头的遥感图象一看,不就都明白了嘛!干嘛非要大老远的,跑到青海去实地看呢?这事啊,真不是咱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测河长要定正源,就好像画龙要点睛。由于一条大河的支流众多,现在普通采用的是“河源唯长”和“水量唯大”的准则,来确定哪一条支流才是大河的正源。简单的说,就是在河流的整个流域中,选定最长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为正源。虽然河的源头分布情况,可以在遥感图象上显示,但它的水量到底有多大,在这张图象上却看不出来。而且每年的雨季和枯季下雨量也不同,这更加大了确定支流水量的难度。这下,刘少创在办公室里再也坐不住了!
  在过去,要想测出一条河到底有多长,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用曲线尺逐段量出河流的各段长,最后相加;第二:在比例尺地形图上做点,量出这个河在地图上的长度,再乘以地图的比例。这两种方法,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很大问题。刘少创认为要想避免这些弊端,除了借助先进的遥感的方法,必须亲自到河流源头去看,才能清楚各条支流的水量情况。用遥感来测河长,以前是从没有人这样做过,刘少创的想法一提出来,立刻引起了一些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想出风头。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刘少创脑子里就一根筋:弄清澜沧江的长度和源头。1999年6月,收拾好行囊,刘少创还真出发了! 
  不过,刘少创想测澜沧江源头这事,并不那么顺利,刚到青海的时候,草原上的马,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草原上的马有8种速度。3人在高原的荒草甸子和石滩上走,只敢放2档,以防马走快了马腿踏进泥潭或石缝,蹩断马腿。可是不久他们就被迫上了8档。荒原上零星游牧的藏民的牧羊犬凶悍异常并相当寂寞,见到生人就狂叫猛追。马最怕狗扑后腿,没命地奔逃,弄得骑手两耳生风。吓的刘少创也受不了。但刘少创也没放弃,挨着把澜沧江源头的几百条河流都去了,一条条看,那里有没有水。能不能做正源头!
  看到这儿,有人要问了,咱们一开头,不是说的是长江的长度吗?怎么突然又跳到澜沧江上了,这两条江有什么关系啊?这里头啊,还有着一个故事呢!这还跟刘少创较真儿的劲头分不开!
  经过实际测量,刘少创确定了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吉富山,全长4909公里。这一结果提交国际湄公河委员会,得到了国际湄公河委员会的承认,他在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做拍摄的照片,也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刊登。澜沧江和长江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地区,那就是中国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刘少创在测量澜沧江长度,寻找澜沧江源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疑问,既然澜沧江的正源和长度有问题,那么长江的正源和长度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长江,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如果刘少创能测量出比6300公里这个数字大的河长,那么有关长江长度的数据,会不会也因此而刷新呢?使长江超过亚马逊河,跃居为世界上第二大长河呢?或者数字比6300公里少,长江短于密西西河,由世界第三大河变成世界第四大河呢?
  长江的上游有三大支流:北源楚玛尔河,中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一般都说,长江源头是沱沱河,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有个民族情结和大河文化的问题,如果源头是沱沱河,起源高,比较威严。可刘少创就是喜欢较真,喜欢简单的数学方法,他认为,长江的源头恐怕不能算沱沱河!
  刘少创的方法还是很简单:按照“河源唯长、水量唯大”的原理,再加上实地考察,刘少创测量出长江的正源应该是当曲而不是沱沱河。它的长度要长一些,水量也大一些。不过,实地精确测量发现,长江长度为6211.3公里,比公认的6300公里短了80多公里,这并没有改变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的地位。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量完了澜沧江和长江,这刘少创一发不可收拾了!从1999年开始,他先后用了8年时间,测完了尼罗河,亚马孙河等世界上最长的十条河流。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服了这个中国人,谁一说起这壮举都得说:牛!刘少创这种“生猛劲”在业内还获得了一个外号“生猛海鲜”!
  如今的刘少创已经44岁,但他的“生猛劲”依然不减当年,只要有空,他就会坚持跑5000米,还会约上一些大学生们去踢球。
  用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了几千年来都没有说明白的问题!这和刘少创敢想敢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认死理的劲头,是分不开的!眼下,刘少创最想做的事,就是在明年的时候,带着他十来岁的女儿,一起骑自行车,绕西藏一圈,他想让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好体魄,继承发扬自己这种“较真的劲头”。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 12月7日  12:35  20: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揭秘阿房宫
后一篇:坑人的银镯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