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奇闻/逸事休闲谈天说地八卦传闻科学 |
分类: 奇闻天下 |
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26c6601000bkn.html
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下)
2007年8月初,记者在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进行寻访野人的调查采访工作,经过几天的奔走、寻访,记者终于有了重大收获,在当地牧民手中找到了传说中的——“野人骨”。
在一位名叫马新平的牧民手中,记者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为野人骨的神秘骨骼,马新平说这块骨头是另一位老牧民给他的,骨头是在一处名叫奶头山的地方发现的,据说当时的现场不但骨架基本完整,旁边还散落着红棕色的毛发,这与当地传说的“毛人”十分接近。但是说归说,这块骨骼到底是不是“毛人”的呢?
马新平还说,发现神秘骨架的老牧民曾经告诉他,从骨架的形态、大小上来判断,这个动物生前应该是两足行走的,而在当地,体格、形态,唯一类似的动物就只有棕熊了,可他们对于棕熊的骨骼是十分了解的,从现场的骨架来看,决不是棕熊的。因此,他们坚信骨骼一定是“野人”的。看来,要解开这其中的谜团,只能对骨骼进行科学检测了。但是,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问题……
刚一开始,马新平就不愿拿出骨骼给记者看,现在一听还要把骨骼带走进行检测,他更是不愿答应了。在马新平眼里,“野人”的骨骼是非常珍贵神物。
在当地人眼里,野人骨戴在身上是可以避邪,壮胆的神物。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劝导,最后记者作了保证,检测后骨骼一定完整无缺的送回,马新平才勉强答应记者的要求。这块神秘的骨骼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用的信息呢?它真正的主人会不会是传说中时常造访牧民的“毛人”呢?
刚一到北京,记者就来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请这里的专家对骨骼进行初步的判定,自然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王文利研究员看到骨骼,立即对骨骼的细节部分进行了观测,这块骨骼长有 4厘米,宽有2厘米,厚度约0.6厘米,表面有密集而粗糙的纵向纹路。随后,王文利又带记者来到动物骨骼展厅,与部分动物的骨骼进行了初步比对。
据王文利判断,这块骨骼应该来自于陆生的中小型动物的大腿骨。因为,大型动物的骨胳肯定要大得多, 只有中小型动物的大腿骨上,才有长而平直厚实的骨壁,但是,由于这块骨骼过小,又不是关节、牙齿、头部等有代表性的部位,因此目前,王文利只能判断到这个层面,可是陆生中小型动物种类繁多,马,牛,羊,猿类,猴类包括人类都在其中,要想找到答案,记者必须把研究范围缩小,只有这样才有望揭开巴尔鲁克山野人是否存在之谜,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小段骨骼推断出毛人的外表等特征。
之后,记者又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学教授黄万波。黄教授对这块骨骼进行了初步观测……骨骼上遍布的粗糙纹路,引起了他的兴趣……随后,黄教授把怀疑范围进一步被缩小了。
黄教授的初步判断,让记者想起了在新疆巴尔鲁克山采访时,当地牧民也曾对记者说过,“毛人”就是什么都吃的,饮食特点和人非常接近,属于杂食性动物,难道这块骨骼真的是从一个已经死去的野人骨架上取下来的吗?
通过一系列专家的检测,新疆巴尔鲁克山的谜底离记者越来越近了,这块神秘的骨骼直指哺乳类杂食动物!但是,这个范围依然是一个非常广大的群体。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缩小范围,记者又带着这块骨骼,找到了对野人科考非常有经验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态人类研究室主任王方辰研究员,希望能从这里得到更准确的答案……
由于骨骼太小,部位又无法准确判断,因此,要想得到更近一步的答案,非常困难,王方辰研究员为了能够破解这一难题,立即联络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袁振新,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袁振新研究员得到这一消息后,对这块神秘的骨骼也非常感兴趣,便立即与记者约定好了时间,打算亲自看看这块骨骼。神秘的骨骼到底出自何种动物?巴尔鲁克山“毛人”是否存在?得到答案的关键在于对神秘骨骼的破译……
2007年10月中旬,记者跟随王方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研究员的家中……
袁振新教授了解完相关情况,并细致的观察完骨骼后,对记者带来的这块神秘骨骼进行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同黄教授的看法相同,袁教授从这块骨头上纹理判断,这块骨头不像是食肉和食草动物的、而像是灵长类动物的骨头,而骨头发现时旁边有红毛,这就说明这块骨头有可能就是传说已久的新疆野人的骨头。
其实,在新疆有关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当地媒体也时常出现有关野人的报道,袁振新对此也比较熟悉。历史上记载,新疆有两种野人,一种体型庞大称为雪人,或者称为毛人,另一种被称为红柳娃,体型小,在红柳树林里发现过。这两种野人历史上一直有记载。
据袁振新教授判断,根据骨骼的形态,已经当时发现地的各种情况,尤其是棕红色毛发的出现,这块骨骼有可能与当地传说的“毛人”有关。难道,这块骨骼真的是巴尔鲁克山“毛人”的吗?
这时,骨骼上一条一直没有被人注意到的小小的沟槽,引起了袁教授的注意。这样的浅凹在有些动物的掌骨上有,于是,袁教授决定到标本馆去对比一下,寻找具有相同特征的骨骼标本,将成为破解谜团的关键证据。
袁振新的初步判断把骨骼定位在了灵长类动物上,这样一来,判断的范围就很小了,人、猴、猩猩、猿甚至是传说中的“毛人”都是灵长类,那么这块小小的骨头到底是哪类具体的动物呢?骨骼上一条并不起眼的沟槽成为了判断具体物种的关键点。为了能够给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袁振新决定进行一次骨骼样本比对检测。
2007年10月23日,专家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在骨骼标本室的巨大标本库中,袁教授与王方辰研究员逐一与熊、鹿、人、猿等骨骼进行比对。范围逐渐缩小,最终的答案却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就在专家们进行逐一比对的时候,袁教授忽然像是发现了什么,用舌头舔了舔那块骨头……
袁教授忽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他发现这块骨胳有石化的现象。
这一结论,使记者对骨骼的判断有了重大逆转,如果骨骼已经发生石化,那说明,这个神秘生物的死亡时间应该在上万年,乃至数万年……经过多次比对,专家最终判定,这块来自新疆巴尔鲁克山的神秘骨骼与传说中的“毛人”没有关系。
这块神秘的骨头终于揭开了它的面纱,由于骨骼已经石化,所以就不可能做进一步的DNA检测,不过虽说不是传说中“毛人”的骨头,但据专家说,这块年代在几十万年以上的化石,对于研究那一时期,当地的野生动物有着相当重要的科研价值。可对于新疆巴尔鲁克山的牧民们来说,野人的谜团恐怕还要在继续下去,有待今后的专家进行破解。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11月1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