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恐龙“复活”的人

(2007-08-16 15:26:40)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文化

谈天说地

分类: 惊奇人物榜
  让恐龙“复活”的人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魅力科学》每周五的《惊奇人物榜》!不知您亲眼见过恐龙没有?肯定没见过吧,恐龙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不过,有一个地方您可以见到栩栩如生的恐龙,哪里?不是电影里,就在咱北京自然博物馆!这里,不少朋友都来过,这些远古的生物巨大而威猛,它们从何而来?是谁?让它们从沉睡了亿万年的土地中,重新矗立在这里?这里边可有不少故事!让恐龙“复活”的人
 
    1995年夏天,一次偶然的闲聊,北京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四川籍的工人口中了解到,四川井研县有人发现了恐龙化石。三天之后,馆领导带领一干人马趋车赶往四川井研县。他们在当地农民指引下在山脚下试着挖掘,不多时,恐龙化石果然“露头”了,他们接着往下挖,没想到呀,这里竟然隐藏着一个占地200米的巨大的恐龙墓穴群。这可是个惊人的发现,至此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愚公移山”。
    考古挖掘是个细活,历时三年,这些沉睡了亿万年,分散在坑内的恐龙骨骼化石才算发掘完毕。大小化石一装箱,好家伙!整整三百箱,几乎搬走了半座山,这些化石装箱后被一一编号运回了北京……
 
主持人:
    这恐龙,我小时侯去过自然博物馆见过,可真正让我对恐龙着迷的,是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之后,电影特技大师的梦幻之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恐龙主宰的远古世界。可就在博物馆里,有这么一位“巧手”,他就能让这些躺在三百个箱子里的零乱的真恐龙化石“站”起来?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

 
    张宝堃:年龄 62岁,古生物技术专家
    上榜理由:化石碎片经他手 再现恐龙威猛身
 
    原来,这让三百个箱子里的恐龙化石“站”起来的,是这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张先生!他就是自然博物馆里的古生物修复专家,在咱们国内,他可是这一行当里的名人!不说别的,就说他挖掘、修复的这十几条恐龙,那五百条古鱼化石,七头古长颈鹿,那么多古生物,人家这活儿玩的:数量多,质量高,古生物界那是有口皆碑!
    恐龙化石的发掘、修复是个慢活儿、细活儿、难活儿。四川井研发掘的恐龙化石分布面积大,风化严重,所以修复工作难度也非常大,“恐龙”修复前,先要把化石周围的土、石除去,而这些恐龙化石非常脆弱,不太大的震动就有可能造成化石破碎.,挖掘者每一次下锤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有丝毫偏差。让恐龙“复活”的人
    1995年夏天这次挖掘到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只恐龙,被确认是生活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代的马门溪龙的化石, 它全长27米,仅一根肋骨就有2.4米,因为恐龙体形过大,给修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恐龙化石修复极其烦琐,要从这一堆碎石头里找一块合适的化石对上茬口, 张宝堃和工人们就要一块一块地反复的试,有时候一块化石也要试上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现在我们看到的博物馆里矗立的马门溪龙高大的骨架,真是栩栩如生!可当初修复它时,那可真是费了大劲了!首先,修复者脑子里要把恐龙身体的解剖学背得滚瓜烂熟,这样才能确定每块骨骼化石的位置,依次把这个庞然大物的颈椎、背椎、尾椎进行复位、固定。第二部,还得补“残缺”。当一块一块的化石清理出来,逐一复位之后,却发现恐龙的背部有一些化石腐烂了,残缺了。

    那就要根据解剖学的推断,用石膏做出模型,再着色,让它们恢复的和真实的恐龙一模一样,化石的位置和所有部件都齐了,可是没有肌肉和筋骨的连接,怎么让它站起来呢。张宝堃就用钢材连接,按生活姿势摆好样子,进行捍接,活口,可以拆装。。。
    为了早一天让恐龙和观众见面,张宝堃和他的工人们可没少受苦。没有白天和晚上,经常干到凌晨三四点。
    经过了二年多的修复,一个全长27米、高 7米,由210多块真化石组成的,巨大的马门溪龙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站”起来了!
    四川井研县挖掘的那三百箱恐龙活化石,在张宝堃和他的同事们手里,一共修复、装架了七条恐龙,这个惊人的数字不仅改变了北京自然博物馆马门溪龙库藏标本的数量,而且大大提高了馆藏标本的质量。整个修理的过程,也是对博物馆技术队伍的大练兵,使他们在装架、着色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至今,这次大规模的“恐龙挖掘修复工程”也是自然博物馆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
提起这位张宝堃,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人都挺佩服他的,他可是博物馆的老馆员了,从二十岁到这儿工作,他就再没有挪过窝,这里大大小小的化石经过他的手装架起来的不计其数,他装架的展品还参加过无数次的国际国内展览。大家对他的印象归结为一个字“巧”!
     1981年7月自然博物馆又从四川挖回了霸王龙的化石,这一次张宝堃决定要给霸王龙摆一个独特的姿态。 
    这个龙是张宝堃最得意的作品,因为他有表情,大的是霸王龙,小的是剑龙…..这些恐龙肋骨是缩起来的,腿是紧绷着的,骨骼上表现出了瑟瑟发抖的样子。物竟天择,弱肉强食的场景,让这些死去的恐龙又有了生命。这些个庞然大物本来是一堆躺在地底下几亿年前的化石,可现在它们看上去竟然栩栩如生,让它有表情可不容易,为了表现出恰当的姿态张宝堃可下了大功夫。让恐龙“复活”的人

 

主持人:
    张宝堃不仅有一双“巧”手,让远古时代的动物化石变得栩栩如生,他的眼力更“毒”!在几十年的实践当中, 他、炼就出了一双火眼金睛,这双眼睛在生物考古发现上,可给博物馆立过大功呢!
    1979年,张宝堃和同事一起来到了广东南雄,这是一次计划好的采集恐龙蛋的行动。当时烈日炎炎,山上一走一滑,黄馆长激动地高喊“恐龙蛋片”。
    这一喊,倒提起了大家的精神,大家分头在恐龙蛋碎片的周围找恐龙蛋,张宝堃却一个人往山上走了去,因为他有自己独到的判定:它的方位一定是在恐龙蛋片的高处,根据水的流向,它是被水冲下来的,当时就发现了这一块,通过这一块“露头”大概试掘了一下,发现了这窝恐龙蛋。
    张宝堃发现的这窝恐龙蛋一共二十九个,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形状最完整的一窝恐龙蛋。后来一个美国记者想用重金收购这窝恐龙蛋,每颗出价60万美金,二十九颗恐龙蛋那折成人民币那就可就是1.4亿啦, 张宝堃说这是国宝,给多少钱咱都不能卖!!
 
主持人:
    除了发掘修复化石标本,张宝堃还担负起了博物馆里的收集工作,他经常能碰到有人把化石送上门来,这些送上门的化石良莠不齐,这时候就要有一双“慧眼”来识别它是不是真的有价值了。还别说,有一回,张宝堃还真碰上一个大宝贝!
    1998年8月的一个星期六早晨,张宝堃刚踏进馆门,传达室就喊他有人找。张宝堃看见门口蹲着一个人,旁边还放着一个编织袋,根据经验这是给博物馆送化石的,于是张宝堃就把这位“上门客”领到了技术室,打开袋子一看:这可真是让他大吃了一惊,袋子里是他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的一块化石:
    经过技术鉴定,给它命了新的名字——凌源水生蜥。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起新名字,必须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或是和以前发现过的有不同的特点才行。因为这是个新种、新属,所以起了“中国水生蜥”做为新属名,用“凌源”地名做为新的种名。
    原来这是一块早已灭绝了2亿多年的动物化石!张宝堃用自己的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了一块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稀罕物,为热河生物群古爬行动物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主持人:
    要说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成为一个腕儿,偶然中也有着必然!张宝堃现在心灵手巧,是古生物修复高手;可一追溯历史啊,人家从小就是个“巧人”:嘴巧!据说啊,张宝堃四年级的时候就能给一年级的学生带课了!二十岁时他中专毕业分配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当讲解员,因为讲的好,他的讲解还被制作成录音带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播放呢!
    当了十一年的讲解员之后,张宝堃被调到了古生物室,做化石修复的技术工作,在那里他的另一个特点显示了出来了。手巧!闲不住的张宝堃,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把那些碎化石找出来修修补补,一年能修出好几件作品。在化石修复当中,他还经常自己琢磨“发明”一些新方法。
    蜡封法就是他发明的。要说“蜡封法”是怎么想起来的,那是无意当中张宝堃把手中带蜡的抹布放在了海百合化石上了,没想到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石是不能用手碰的,害怕潮湿起层,用了蜡封法就不一样了。把蜡擦在化石上,这样它的纹路更加清晰,而且化石也受到了保护,不怕雨淋,不怕阳光晒, 实现了和观众和零距离接触。
    单位的活干的好,在家里,张宝堃也是一把“好手”,甭管干什么干得都挺像样!房子装修设计都他一个人弄的!动手做饭、修理家电样样都行。

 

主持人:
    “手巧、眼毒”就是咱这位张老爷子最大的特点:独具的一双慧眼、练就的一双巧手让那些在地底下沉睡了数亿年的恐龙化石重现生机!张宝堃说:现在他人虽然退了休,可心啊还惦记博物馆仓库里的那些化石,有的该重新维护一下了,有的也该装架展出了,因为这些化石长时间不动就会发霉!看!作为博物馆的老人,老张心还系在这里!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8月17日   12:35   20: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