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科学文化感悟随笔谈天说地 |
分类: 惊奇人物榜 |
三十年前《小木屋》的主人公 仍在执著
北京的珠穆朗玛
在北京市最西部的灵山上,有个藏族式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展览着许多和西藏有关的东西,有西藏的雪莲、药材标本、火山石、照片等等,而这个小屋的创造者,就是人称“西藏高原生态第一人的徐凤翔。
三十年前的红人
徐凤翔,76岁,高原生态学专家。
二三十年前,徐凤翔是名噪一时的大红人。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小木屋》,说的就是徐凤翔,在这篇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黄宗英讲述了一位女性和西藏高原的故事:47岁时选择进藏,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间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进行了长达18年的科学研究,而这座小木屋就是后来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前身。这篇报告文学让她闻名全国,成为那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的榜样。徐凤翔被称为“西藏高原生态第一人”,藏族老乡亲切地称她“辛娜卓咯”,意思就是“森林女神”!
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
徐凤翔原来是南京林学院的副教授,1978年,47岁的徐凤翔去西藏援藏,两年后援藏结束,但徐凤翔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西藏,回到南京以后她就千方百计到西藏去科考,在这些考察中,她也遇到过许多危险。
一次,在考察徐墨脱的时候,徐凤翔染上了恶性疟疾,高烧昏迷了三天,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等徐凤翔回到家时,人整整瘦了20斤。后来徐凤翔写了一首诗:九死一生,墨脱庆还。雅鲁江布,傍水依山。云朋松友、深情召唤、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当“叽咕教授”还在为“研究站”求经费时,她遇到了黄宗英。可能是徐凤翔的执著与热情打动了黄宗英,黄宗英决定和徐凤翔一起建小木屋。
黄宗英出身于著名的演艺世家,著名演员和著名作家,人称“文坛怪才”,“一代奇女”。这两个奇女子一经相识就“一拍即合”,结下了生死之交,徐凤翔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亮丽的转折。
1983年,60多岁的黄宗英跟随徐凤翔到了西藏的波密林区,并带摄制组进入藏区拍下了跟那篇报告文学同名的纪录片——《小木屋》。这个片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引发人们对于科学家及其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还唤起了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献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1985年,徐凤翔奔波了8年的科研站“小木屋”终于开始建设。这也就成了徐凤翔在西藏的家”——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由于在高原生态研究方面的成就,徐凤翔被称做“高原生态第一人”,可谁也没想到,她退休之后的生活,又来了一个新的转折!
1995年,徐凤翔从西藏退休。67岁——本该是个安享晚年的年纪,可是徐凤翔退却让自己成了年龄最大的“北漂一族”,成为了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原来,徐凤翔想建一个对外宣传西藏的窗口,来引起大家对西藏的关注和保护。
徐凤翔再一次得到了黄宗英的帮助。在黄宗英的帮助下,徐凤翔选择了北京的灵山。她将这形容为“北京的珠穆朗玛”,在这里建起了人生的第二座小木屋。
2005年7月30日,七十四岁的徐凤翔从北京灵山小木屋出发,沿着她1978年进藏的路线重新回到西藏的小木屋。徐凤翔称这次行动为“告别之旅”。
徐凤翔说,要是有来世,她一定不结婚,她还是干这项事业,她要做个独行侠。这两个小木屋,是她的一世情缘。她希望跟她有同感、喜欢大自然的人来坐一坐,看一看,听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徐凤翔告诉我们,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人来继续她的事业。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播出
播出时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