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学八卦传闻 |
分类: 奇闻天下 |
上集回放:
河北省的牛先生带着他的三个怪肉专程到西北大学鉴宝,没有想到一无所获,不过他却意外地见到了几年前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两个大型怪肉。这些怪肉被人花大价钱从农民手里买了过来,并且声称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稀世之宝:肉灵芝。据说泡过怪肉的水有神奇的疗效,一个肝癌晚期的病人在喝了泡过肉灵芝的水后竟然发生了奇迹。
怪肉是肉灵芝吗?
据说,当第二桶水喝到一大半的时候,那位患病老人的肿瘤从13点几厘米缩小到1.5厘米乘1.5厘米,当时医生看了感觉非常希奇。
早在1992年周志农民发现怪肉时,就有人搬出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黑者如泽漆,白者如截肪”,宣称它就是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肉灵芝。后经西北大学专家鉴定,发现只是较低级的粘菌生物组织,与灵芝毫不相关,肉灵芝之说才销声匿迹。
现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这两个怪肉,又被冠上了肉灵芝的大名。这不得不让我们心中产生了一丝疑虑。古人描述的肉灵芝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古代确有肉灵芝,它真的有起死回生的神效吗?我们带着种种疑问直奔北京中医药大学,请教了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学敏教授。
高教授看了我们带来的视频录像后,对怪肉就是“肉灵芝”一说给与了明确的答复:
“从目前看它和灵芝不是一类东西,这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所说的灵芝有六种,六种颜色是单独针对它不同品种的描述。这一点不能偷梁换柱。”
高教授说,古医药书对灵芝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一共记载了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等六种灵芝,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这四句话是李时珍对当时发现的四种不同颜色的灵芝的描述,书中并没有记载这四种灵芝的外部形态。而现在我国药典中确认可以药用的就只有紫芝和赤芝两种了。
至于秦始皇寻找的长生不老药,多出自于像《山海经》这一类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有关怪肉就是长生不老的“肉灵芝”之说,也正是某些人断章取义借古人之言,撒了个弥天大谎。
医学专家彻底否定了怪肉就是肉灵芝的奇谈怪论,事后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西安这两个市民最终承认“肉灵芝”的定论是在没有做肉体取样分析的情况下得出的。
如果这三团怪肉不是肉灵芝,那它们又是什么呢?回到石家庄后,牛先生曾多次打电话到西北大学询问实验结果,而对方都以科研任务繁忙为由拖延了。事后记者也说,在西北大学的几天里,专家竟然始终未用显微镜观察过怪肉,实在令人失望。
事情到了这里,所有人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记者多方打探,希望能找到一家科研机构对牛先生这三块怪肉做一个基本的结构分析,而对方一听是这仨怪物——都躲得远远的,就在大家绝望之时,河北省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王研究员回复说,他想瞧瞧这三个东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我们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小人物”有大发现!
千古之谜被他一手捅破!
不断在全国各地出现的神秘怪肉到底是什么?
《魅力科学》记者即将独家揭晓:怪肉的谜底。
接近真相
医学专家彻底否定了怪肉就是肉灵芝的奇谈怪论。牛先生的怪肉不是肉灵芝,那它们又是什么呢?西北大学董教授的实验结果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谁能揭开这三个怪肉的神秘面纱呢?经多方联系,最终我们得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食用菌研究室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牛先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了食用菌研究室。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里的王研究员一眼就认出了他拿来的这三个怪肉。
“我好像见过,跟我见过的那些雷同,见过的还不只它这一种。”
王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形态各异的不明生物体。2005年石家庄的一个市民在一条小河旁发现了一个类似菠萝状的怪肉,王研究员提取它的内部组织进行试管培养,经过两三天的时间分离出来一种丝状真菌,三种酵母菌,这个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肉灵芝的怪肉其实是个不明的多菌类生物体。
那么,牛先生的这三个怪肉到底是什么呢?特别是这两个红色怪肉还被某些专家认为是有机合成物,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显然它们将不具备任何生物的特征。于是,王研究员首先在红色怪肉上取样粉碎,在滴入了蒸馏水后,显微镜下奇迹发生了……
一滴水就让怪肉显现出了的生命迹象,这个被众多专家称之为化学合成物的怪肉,他居然还有生命?这一结果让牛先生万分的激动。
再来看这个黄色的怪肉,牛先生曾请北京微生物专家取样检测,但是在显微镜下并没有发现细胞结构,如果它真的没有细胞,为什么两年来它的体重会增加呢?王研究员提取了黄色怪肉的深层组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当显微镜物镜转到1000倍时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怪物的本来面目。
在这张显微镜照片中,我们看到了类似水波一样的丝状物,这就是让很多专家苦苦寻找多年的细胞。怪肉的细胞与动物的细胞组织结构不同,它是由形如丝线状的菌丝组成的。怪肉中发现了细胞组织,这是多年来怪肉研究的一大突破。牛先生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专家在显微镜下却看不到怪肉的细胞组织呢?
王研究员说,一旦菌丝胶质化,它的形态就变了,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形态,只是粗细、尺寸都发生变化,大部分空间被它的分泌物挤占了,菌丝的结构就不明显了。
为了验证自己判断是否正确,王研究员在牛先生的黄色怪肉上提取了一块组织体,经反复消毒处理后接种到了试管里。仅仅过了24小时,30个试管里长出了整整齐齐的菌丝,更令王研究员激动的是,这30支试管里只分离出了一种真菌,而且是一种未知的新品种。
伴随着怪肉是真菌体的认定,怪肉长期泡在水中而水不臭不腐的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原来,臭和腐都是微生物活动造成的,而这种真菌可以通过吞噬作用来吞噬周围环境当中的微生物,以微生物为食,从而抑制了周围微生物的数量,也就不会腐败了。
王研究员为了给牛先生一个解释,还对这两种颜色的怪肉做了成分测定,报告中一组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每一百克怪肉中含有1.3克的铁,在我们日常的食用菌中,含铁量最高的木耳每百克含铁量只有0.185克,也就是说黄色怪肉的含铁量超过木耳十倍。
黄色怪肉中如此高的金属含量是从哪里来的呢?王研究员认为这正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这个黄色怪肉生长在山脉的铁矿富集区,怪肉中的菌类分解了铁元素,经过代谢反应,它表皮就形成了铁或者硫的颜色,而那个红色怪肉周围的土壤中恰巧铁元素不多,这就造成了这者之间有着绝然不同的金属成分和外观颜色。
怪肉的谜底
几年来全国各地已发现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怪肉,王研究员根据多年的研究把它们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以西安周至为代表的无形怪肉,王研究员两年前就在河北发现的一摊肥肉似的怪肉上分离培育出了粘菌生物体,证明这类怪肉只是自然界低级的生物体。另一类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有形怪肉,怪肉的表面都生长着相同的环形突起物,都喜欢深埋在潮湿的地下,而且泡在水中不腐不臭,这种种神奇现象的根源就是王研究员发现的这个还未定名的真菌体。
围绕在全国各地的怪肉迷团就此结案。那些频繁出现的怪肉证明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既不是民间传说的招灾惹祸的凶杀太岁,更不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肉灵芝,它们只不是我们还不太了解的菌类生物。
以上内容在 BTV-3《魅力科学》里播出
播出时间:2007年6月13日
新闻线索征集:如果您有类似的新闻线索请留言,我们将与您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