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神探狄仁杰》三部剧的语言模式

(2008-05-03 21:54:05)
标签:

神探狄仁杰

电视剧

台词

语言模式

赏析

杂谈

分类: 泰隨殿

    赏析《神探狄仁杰》三部剧的语言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央视有几个台都在放《神探狄仁杰》的电视剧,有空几尽全力大致把这三部剧全都看完了,又花了两天的时间沉浸在整部剧的回味当中,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为什么会不辞辛劳地把心思耗在这部剧上,可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视剧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是这样的,《神》剧情节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隐线的埋伏不可谓不深厚,常常令观众看了有意想不到,大为惊讶的感受。其次,《神》剧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在台词设计上的用功,使得语言极富个性和张力,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那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给观众造成这样的心理感受呢?下面我就想从该剧的语言模式和结构模式两个方面去做些“推理”,试图找到事情的“真相”。

 

    电视剧与舞台剧的最大不同就是在语言台词的运用方面,因为电视可以运用很多方式传递信息,如今,一部好的电视剧不再是把台词的设计一定放在第一位了,剧情、场面、特效、剪辑甚至包括演员,都可能影响到一部电视剧质量的好坏。通过演员台词的设计影响其好坏的电视剧并不多,情景剧是个例外。所以,情景剧会留下很多被人们认为是“经典”的语句,正是这些语句的经典,造就了一部电视剧的经典。

 

    《神》剧虽是一部以推理为题材的电视剧,然而在语言台词的设计方面并不逊色于其在故事情节上的演绎,应当可以说两者是并驾齐驱,共同造就了《神》剧的精彩。

 

1、同一情境,同一话语

    观众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某某角色的一句台词很是“似曾相识”,在很多集里都出现过,成为了这个角色的固定语句,但凡一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必然会说出这些话来。比方说狄仁杰感受到潜在的利害时,会说“我隐隐地感觉到……”;当提审犯人时,犯人觉得奇怪,反问了很多问题时,狄仁杰便会用“你的话太多了,回答问题”来打断。不仅是第一主角有这些固定的话语,就连一直跟随狄仁杰的元芳和曾泰,也少不了很多这样的语言,如元芳在听大人推理时常常会说“大人,您真是神了”、“大人,原来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可以说这是唯一的结论”等等,还有曾泰,常会说“恩师,我真是服了您了”、“恩师,您又是如何想到……”、“恩师,果然如你所料”等等。这一系列的话语,不仅出现过在一部电视剧中,而是一直贯穿在整个三部的剧集里。

 

    可以说,这些话已然成为了各自角色的“口头禅”,成为了具有角色个性化和标志性的言语。正是因为这些听起来似乎很“陈旧”的话语,恰恰给该剧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戏剧化效果。这样,即便跳出该剧的情节,观众也能通过这些语句很快认定话语者的角色。然而有些观众还是觉得该剧角色台词太过于陈旧,没有创新,认为要在新剧当中变换一下这些“老生常谈”的话语。这当然符合一些人整天喊着要新鲜的口味,但是这也同时破坏了刚刚在观众心中建构起来的语言定势和角色身份的统一。

 

2、结构语句,模式对话

    关于这一点,尤其在狄仁杰和其他人推理案情经过时表现地特别突出,甚至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说话模式。比如狄仁杰在推理案情时有这么一个语言结构,“那么……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会……又为什么会……”,类似的还有,“这样便产生了第一个问题……”、“……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等。观众在每一个故事当中,都能听到这种结构的说话。

 

    不仅在语言结构上有这样的固定模式,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固定格式。这在狄仁杰与曾泰或者元芳的交谈中有明显的表现。比如有这么一段:

 

    曾泰:学生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

    狄公:……(分析一段)

    曾泰:(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又起疑惑)可是,为什么……又……

    狄公:……(再分析一段)

    曾泰:恩师,您又是如何想到……

    狄公:……

    曾泰:学生真是服了您了!

    狄公:(微笑不语)

    曾泰:恩师,那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

    狄公:(如此如此)

 

    这样的大段落的推理过程,在《神》剧中观众不乏多见。细看这些对话,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相声,一人捧哏、一个逗哏,一唱一和才能把故事说下来。在推理剧中,也需要这样做,要让推理的人把他所推理的内容向观众交待出来,而他又不能自言自话,所以身边要站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人。

 

    不管是单独语句结构的固定还是对话结构的固定,这些语句固定地重复出现,无非都是在强化观众对角色身份同一性和故事之间同一性的认同,不至于给人留下心里突兀的浑沌感觉。另一方面也如之前提到的,具有了戏剧化的明显效果。

 

3、书面文言,彰显时代

    观众在三部《神》剧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明显具有古人味道的话语,这点尤其在狄仁杰身上体现相当明显。狄仁杰身为大周朝的宰辅之臣,自然学识不低,谈吐不俗,话语之间往往会夹杂些文言的书面古语,以彰显其阁老的身份。大约导演也是这样斟酌的,所以在狄仁杰的语言里。会经常冒出些文言句式和书面语言。如观众听到最多的几个词,“夤夜”、“旬月”、“察查”、“宵小之徒”等这几个都非今日白话用语。这部剧中运用这些古汉语,一来可以表现人物所处的时代,使得剧情更加具有真实性;二来也可以让观众耳目一新,加深对角色台词的印象。

 

4、句式排比,气势摄人

    《神》剧中角色台词设计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狄仁杰每当训斥贪官巨恶说的话,总是叫坏人听了胆战心惊,让观众听了大快人心。达到这一戏剧效果的,无非是在台词的语言上运用了排比句式,这本来是话剧中常用的形式。而《神》剧中借鉴了这一点,加上饰演狄仁杰的演员原本就是演话剧演员,台词的表现力可谓拿捏准当,因此,才会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举一列,元芳重伤之后狄仁杰怒骂王孝杰的那一段:

 

     “就凭你一个小小的将军,竟敢如此托大,在我钦差大臣面前,拒不回话!你以为你是皇帝的爱将,我就不敢处置你?你以为你可以随随便便杀死一位朝廷正四品千牛卫中郎将而不受惩罚?你以为就凭你手中几千威卫部队,我就不敢杀你?!”

    “是谁给你的权力可以随便调动大军?是谁给你的权力,可以在城中制造混乱?是谁给你的权力可以随便处死朝中大将?你说!”

    “明知面前之人是朝廷将领,明知面前之人是我的护卫,明知面前之人他并未反抗,却下令就地处死,还说什么是你的职责所在?!嗯?你的职责是什么,是杀人灭口吗?”

 

5、个性语言,刻画人物

    在台词设计上,《神》剧是耗费了一番心思,也借鉴了话剧中台词的表现手法。因此,《神》剧在语言方面另一个特点,就是有时能通过角色的一句话,就能刻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或是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一点,《神》剧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比如描写山阳县令鲁吉英机智风趣一面时,给他的台词是这样的“你们算什么出家人,比在家的还狠!你们看某穷酸潦倒,竟将某重重踯在地上,就算是个麻袋,你们也要轻一些扔嘛!

 

    曾泰大部分时候给观众的影响是愚笨无用的人,好像什么都指望着恩师的指点,这是人物设计的需要没有办法。但有一处在处理天陀商队时的那些话,“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一下子就拔高了曾泰的形象,看到了他身上机智、果敢、临危不乱的状元之才。

 

    狄仁杰虽然断案上表现出大智慧,但他也有世俗的一面,那就是抠门小气,如他在何家盐铺用银两诱使伙计道出实话,最后又不支付,“既然是熟人,问个信还要钱?”还有通过元芳的话也有表现,“能吃一顿大人的不容易”

 

    这些在三部《神》剧里有很多类似的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由于篇幅便不再一一罗列。通过以上五点的分析,说明《神》剧在台词设计和语言运用上是成功的,也因为语言方面的成功,才使得该剧在国内相同题材的影视片中崭露头角,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和赞许。同时该剧中很多台词已然成为观众平时相互交流玩笑的“经典”语句了。

 

    “我知道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的多。”

 

     “呵呵,不可说,不可说!”

 

     ……

 

赏析《神探狄仁杰》三部剧的结构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谈幸福
后一篇:寻找痛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