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陆天宁青岛日报江南高原 |
立足传统
陆天宁是个很看重传统的人,在采访中他总是说“中国画必将风行全世界”。传统水墨画是陆天宁表达美的重要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陆天宁生于江苏,他的水墨画全然是江南的烟雨、潺湲的流水浸润而成,那是种清秀的美,以构图、线条见长,几笔就描绘出淡雅之风。
线条是陆天宁水墨画的点睛之处。即使是表现萧瑟的水岸、零落的枝叶,也没有颓败的感觉,映入眼里的是淡淡的惆怅,蒙蒙雨雾中的邈远使画面轻灵却不单薄。黄山的绝壁、峭石,绝壁上伸展的幼松以及天幕中的云层和偶露的天光,各用不同层次的线加以传达,秀美中不失力量和阔大。森林雪景中浓墨描画的树,枝干清晰、干净,与白雪相互映衬,依然是清秀。
柔往往是优美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柔的推崇。所以,中国艺术极其注重“韵”,韵更多强调的就是柔的一面。水墨这先人流传下来的工具,其最重要的使命大概就是要去表现美、表现心境,也只有水墨才能写出那般流韵和那般清淡。陆天宁的水墨画很能体现他对于和谐、顺畅的审美追求。
锐意革新
陆天宁又是一位怀着强烈变革精神的艺术家。他情系于山水画,但他又不沉湎于传统绘画规则技巧的一致性和程式化。他要在他的作品中表述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美的发现,他要把那些感动过他的美表现出来,去感动别人。他把他的情,他的意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自然秩序及抽象美之间的有机融合,去追寻理想的画面效果。因此,他的山水画意境极美,月色溶溶的山水,细雨蒙蒙的江南,秋风扫过的树野,大雪霁后的峰河丛村……如果用极简洁的两个字来概括陆天宁的作品出色,那就是静和净。静得万籁俱寂,净得纤尘不染,读这样的画,可以净化心灵,可以消解劳顿后的疲惫,得到身心平和安宁。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这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难怪他们一问世,就深受读者的欢迎,招来了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陆天宁随中国美协先后出访了日本、加拿大、印度、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参观了世界博物馆,还有过用斗方水墨小品与俄罗斯功勋画家交换大幅油画的趣闻。丰富的国外见闻让他的艺术视野更开阔。画艺全面的陆天宁通过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又产生了自己新的领悟,并转而运用于画作之中。因而有人曾说,看陆天宁的画有感受中西合璧之妙。
在陆天宁笔下还有一种与他的现代水墨载体不同的艺术风格——现代重彩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他以凝重的笔调、浓艳的重彩、充满张力的构图,表现雪域高原的神秘和悲壮,阐述一种别样的情怀。那是他在深入藏区生活的日子里,留下的刻骨铭心的感受的倾诉。
重彩西藏
时代期待艺术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艺术的生命要求以艺术家的灵魂与生命作代价,绘画艺术最终在于画家的心灵、识见和气魄,需要在没有终点的征途上不懈地探寻,满怀激情地呼唤。从1987年开始,陆天宁一直着力宗教艺术及民族风情画的创作与研究。几年间只身一人深入西藏高原,奔向雪山大莽。在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下。在滚滚的雅鲁藏布江畔,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前,面对一排排佛塔,一堆堆如山的玛尼石,面对迎着太阳飘扬的五彩经幡和磕着长头的朝圣者,画家完全被震慑住了……陆天宁先后考察了长江流域文化,横穿中国考察丝绸之路,足迹踏遍祖国名山大地,行程数万里,以饱蘸真挚之情的笔记录下数不清的速写、文字资料,并紧紧抓住每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拍摄了上千幅资料照片。
陆天宁说:“我必须形孤影单,我必须知道我是独自一人,以便全面地感知大自然;我必须沉溺于大自然的怀抱,投身到大自然的根根血脉中去,倾听她沸腾的心声,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孤寂。”他曾在珠峰脚下的协格尔因严重缺氧而无法返归,只得爬着前行;在泽当到日喀则途中,汽车翻车,他衣服撕烂,皮开肉绽;在萨迦遇上风雪,没有交通和住地,语言不通、饥寒交迫之时,他只能抓一把雪,啃几口方便面,在生命的极限里维持……他感悟到自然的伟力,造化的神奇,从而用画笔充分展示自然界所潜含的生命激情的奔放和生命的力感。西藏的冰川、戈壁、莽原、寺庙,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观,从艺术精神到艺术语言。他悟得高原的风骨——广袤、恢宏、雄奇。在这里,世间的纷扰远退了,天、地、人共生相依的关系被抽象、强化,显出原态和本质。画家对生存搏击和生命激情的体验比任何时候都更直观、更深切。
陆天宁的脚步踏向荒原穷域,他的感触横贯古今,伸向未来。在高原极地空气稀薄,人迹罕至,个人的情怀完全融入了弘博烟云的奇幻世界,驱使他自强不息的灵魂在世界屋脊飘荡。他可贵的主体意识,强烈的奋争意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他的作品粗犷、厚重,常用浓烈的原色或黑色渲染画面,表现西藏高原纯净的天空、神秘的宗教氛围。如果说水墨画是源自自然淌出来的柔美心绪,那么关于西藏的画则来自于一种冲激下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