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www.ccdy.cn
作者:杨守民 杨惠良
青竹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是艺术家永远的牵挂。在江南最美丽的季节,全国“名家画名城”采风团应桐乡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热情之邀,来到了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百花地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桐乡市。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中部,境内河道纵横,湖漾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下辖羊毛衫名镇濮院、旅游名镇乌镇、化纤名镇洲泉、皮草名镇崇福和布艺名镇大麻五大经济、文化名镇。近年来,桐乡经济飞速发展,物阜文昌,名列经济“全国百强县”第23位,又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和“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
来到桐乡的当天,市文化局负责同志便邀请艺术家登临位于市中心的腾龙阁,赏一城美景。众人极目远眺,但见城中湖水涟漪、杨柳依依,好一处江南景致!新建的市政广场宽广洁净,大剧院也是新颖气派。市民生活区北港河两岸碧草延绵数里。采风团团长李呈修对大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桐乡。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人为本的市政建设,在此居住工作,桐乡百姓好福气啊!”当日上午最后一站是君匋艺术院,以我国著名的收藏家、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它与茅盾故居、丰子恺缘缘堂被誉为桐乡文化的“三只金凤凰”。钱先生是桐乡人,一生钟爱艺术,院内收藏他捐赠的珍贵书画、金石作品4000余件。在这里,画家们看到了君陶艺术院的镇馆之宝——祝枝山、徐渭、陈老莲、华嵒等艺术大师的名作佳品及吴昌硕使用的经典印章,件件都是宝贝,真是意外之喜啊。
桐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境内罗家角文化遗址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出土的水稻谷粒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从而证明了中国是水稻的故乡这一考古史上的著名论断。春秋时期,桐乡为吴越两国交界之处,素有“吴根越角”之称。桐乡市副市长邢海华介绍说,桐乡古称凤鸣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这里到处种着梧桐树,百鸟之王的凤凰择木而居,选择了这片梧桐,林中常听凤鸣。元代大文学家杨维桢在《桐香室记》中也有记载:“梧桐乡土广而沃,无高山大谷深阻,所植多嘉树,旧说有梧桐甚大,凤凰常集其上,故乡以桐名。”艺术家们听着美丽的传说,看到大街上茂盛的梧桐树,感慨良久:鸣凤在林,凤凰生性高贵,非梧桐不栖,非桐果不食,果然是人杰地灵。
采风团在桐乡市委池晓明副书记的陪同下,来到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故乡石门镇采风。石门镇位于京杭古运河之畔,这条开凿于隋朝的“黄金水道”,在出杭州城后,一路向北,过余杭、崇德等古城,在石门拐了大弯,故又称石门为石门湾。石门镇自古繁华,古为浙北重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均在石门驻跸,史载:“龙舟凤艏,曾此逶迤”,极一时荣华,留下了不少古迹和传说。石门人世代临水而居,尚有不少老屋石墙,依然能感觉到它的古朴自然。池书记看着艺术家们在画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他告诉大家:他自小在石门长大,那时河水清清,与小伙伴河边玩耍,河里摸鱼,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春秋时代,这里是吴越交界之地,当年兵锋迭起,车马相逐。古书记载:“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门。”这是石门地名的由来。前人曾写有《石门故垒诗》,云:“古塞千年尚有基,断横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似吴兵百战时。”传说今天的垒石弄就是当年吴越两国的分界处,后人在此间立有一碑,上有“古吴越疆界”字迹。
丰子恺就出生在这人文昌盛的宝地上,并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青年时期,他游学沪上,但心系故土;中年时遭逢国难,颠沛流离,但故乡时刻萦绕在心田。他曾在文中写道:“走过了五省,经过了大小数百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不爱十里洋场,偏爱家乡小镇,正是这江南水乡的灵气熏陶,激发了大师的灵感,才创作出了不朽的艺术作品。”画家郑山麓边说边站在缘缘堂前完成了速写。
第二天,天清气爽,采风团全体人员来到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乌镇。乌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及七县之交,“南则襟海,北枕太湖,四通八达”,自宋以后,繁华日盛。乌镇崇文厚德,一脉相承,早在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选编了我国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至今仍留下一座“梁昭明太子与沈尚书读书处”的石坊,现在它已成为乌镇人文历史的象征。乌镇人文昌盛,皆与兴教育人有关。兴书院,设私塾,以致代有才人出,自宋到清,进士达64人,举人167人。到了近代,更是文星璀璨,茅盾、孔另境、严独鹤等在文化界独领风骚。在茅盾故居有一副对联:青松寒不落,云鹤高其翔。相对应的与故居仅一墙之隔,茅盾求学的立志书院的大门上,由其老师撰写的一副对联让人看了顿起精神: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保存完好的乌镇明清古建筑群和幽深的石板小路令艺术家们兴奋不已。临河的水阁,高大的风火墙,石砌的河埠,长长的廊棚,晃晃悠悠的小木船,都成了艺术家的创作素材。艺术家们乘船来到乌镇最东端的景点——财神湾,这里从前是码头,乡下来的船只均停泊于此,宽阔的河面,长条石砌成的石埠,高大的廊棚,密集的店铺,可见昔日繁华。有意思的是,这里供奉的是比干像,两侧对联是从文、从商、从政者当读:“财从义取利方远;禄随仁施神之明”。或许乌镇人从这副对联里感受到了某种东西,使得乌镇文气厚重,财达三江,官运亨通。
三白酒、姑嫂饼、蓝花布;访卢阁、典当行、翰林府……这里,每一块石板上都印有前人的脚印,每一间老屋里都可能演绎过恩恩怨怨的人生戏剧,真是画不完的乌镇景致,说不尽的乌镇故事,直到红日衔山,店主打烊,艺术家们还意犹未尽。来自江苏的画家徐华翔说,若是雨中画江南,则别有情趣。
观古又赏今,5月31日,采风团在桐乡的最后一天来到中国毛衫城——濮院采风。濮院历史上以出产“濮绸”而誉满九州,史载其“日出万匹”。现在则以出产羊毛衫而闻名全球,年销5亿件,可以说是“衣被天下”。全镇有5000余家商铺,走在大街小巷上,到处遇见操着不同方言的人。画家陆天宁穿着有点别致,头上裹着小方巾,兴冲冲地走进一家商铺,被店主当作是韩国人,惹得大家哄笑起来。
三天的桐乡之行,让采风团的艺术家们收获颇多。在石门湾,大家感受到了古运河的沧桑壮观;在乌镇,体味到了江南古镇的古朴神韵;在毛衫城濮院,又领略了现代商贸的气派。让艺术家们体味更深的是丰子恺、钱君匋、茅盾等先贤们情系家乡、建设家乡、归隐家乡的赤子深情,他们身上散发的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光环,更是人性的光辉。
全国“名家画名城”活动
主办单位:世界名城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文化报社
承办单位:北京名城文化发展中心
桐乡市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文化部 中国画研究院教学部
鸣
谢:桐乡市委、市人民政府
承办城市、特邀画家报名,详情请致电组委会。
电
话:010-63975466 64299566
1360123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