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游——新洲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又名孔子庙,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遗迹。也是一个以千年问津书院为载体,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脉,以荆楚文化知识为底蕴,以高品质书院文化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问津书院几经兴废之,虽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但从其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殿宇中,仍能使人感悟到书院旧时的辉煌,孔庙静寂的高雅。问津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书院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问津书院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被载入《中国历代书院志》。
现在有很多高考学生来此许愿,红布条挂满架。另外听说在孔子象前许愿听说很灵哦,妞妞不信,我跪下替她许了愿,只求学习开心快乐就好。书院的三角梅开得正红火,造型不错,株型紧凑,枝繁花茂。
附1:孔子使子路问津碑
问津书院历经千年,风雨无阻。其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传播儒学文化。问津书院自古倍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在弘扬儒学、传播知识方面取得过辉煌成就。
书院讲学活动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亲临书院,讲学布道。指点江山,答疑解惑,四方学子咸聚闻道,一时名动海内。
名儒学士也为其留下许多不朽之篇章,如朱熹晚岁曾讲学于此,并于南宋
庆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历朝出自问津书院的举人、进士、名儒、要吏不计其数。明清两朝的中叶,讲学活动达到了巅峰。明万历年间还在河南的商城建有问津书院分院。清康熙、嘉庆皇帝曾分别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额。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翼轸先生也为书院题写了"问津书院"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牌匾。
附2:构造讲析
自龙仁夫首建问津书院之后,书院历经元、明、清三朝,年逾数百年,其间曾是风雨沧桑,屡蹶屡振,即废又兴。元末,问津书院毁于战火,明洪武初年复修;明崇祯末年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书院复毁复修,屡修屡扩,愈扩愈增,至清末民初,终于被营造成一座轩峻壮丽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
问津书院傍山依水,座北面南。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左方是山脉纵横的高山,右边是村田相间的原野。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宠;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亭、斋、楼、阁数栋,整个建筑墙院护围,占地面积数十亩。
仪门一幢三间,门楣榜书"问津书院"。朱红油漆大门6扇,中为大成门,左名金声,右叫玉振,再外各为东角门和西角门。诸门表面皆为兽面铜环帖金。仪门外正面设屏墙,东西两侧设辕门,东门署"道冠古今",西门署"德配天地"。整个气势庄严威武,堂皇胜似望族门庭。
由仪门直线而入,是讲堂。讲堂一幢三间,门楣榜书"问津堂",是历代儒生学士传道讲经的地方。讲堂内设中堂。中堂连屏八扇,左右各连屏四扇,堂下左右各有掖门,通东西两庑;正中连屏六扇,上书"圣经一章"四字。
由讲堂深入,是后幢正殿(大成殿)。正殿前面为宽广的露台,露台上承正殿前檐,下接讲堂后檐,左右横宽与正殿前檐长度等同,台基纯用青石镶成,上铸交龙云气。露台的东西两侧,有台阶各九级,下达讲堂。穿过露台,即为正殿。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园木柱支撑而起,空旷而又轩昂。殿中设朱红神龛1座,上悬黄罗幄1幅,内奉孔子圣像。圣像之前,置雕花镂朵供桌1张,桌上陈设礼器,置铁磬、香炉、花瓶、烛台之类。殿左悬钟,殿右架鼓,阶前置一铜制大鼎。圣像之上,分别悬挂清圣祖康熙帝和仁宗嘉庆帝御制的"万世师表"、"圣集大战"金字匾额。圣像两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在正殿两侧,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两侧,以讲堂为中,上起正殿,下至仪门,一左一右,两两相对,是东西两庑。东庑西向四幢,为两祠两斋;西庑东向四幢,为两祠两馆。东庑首幢为"仲子祠",奉先贤仲子像;次幢为"隐士祠",奉先逸长沮、桀溺牌位;三幢为"洁粢斋",是祭孔时祀典设厨做饭之所;四幢为"奉牲斋",是置仓收租、祭孔时宰杀猪、牛、羊三牧之地。西庑首幢为"文公祠",奉先贤朱子像;次幢为"诸儒祠",奉历代大儒、名官、乡贤牌位;三幢为"酬庸馆",奉捐主牌位;四幢为"斋宿馆",是祭孔时来宾住宿之地。
在东西两庑之外,另建亭、斋、楼、阁数栋。东庑洁粢斋之前,
有"饱德亭",为祭孔时来宾用餐的客厅;洁粢斋之后有"理事斋",为祭孔管理人员办公就寝的地方。西庑"斋宿馆"之后,有楼阁两幢,南向,上下对峙。上幢为"文昌阁",奉帝君像,悬"文章司命"匾额;下幢为"魁星楼",奉魁星神像,悬"文光射斗"匾额。
整个书院既庄严气派,又美轮美奂。殿堂祠馆上覆琉璃碧瓦,下铺方面石砖。室内画栋雕梁、丹楹刻桷;院外朱栏曲槛、宫墙护围。其内门户相接,走廊相连,行走于其间,雨天可不湿足,晴天可遮荫凉。书院的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一纹一饰,无不体现着美学与建筑学的修饰与搭配,无不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附3:典故传说:磨咀磐对问项橐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孰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哪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见,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附4:孔子使子路问津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我是子路。""是孔丘的徒弟?""是。"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为桀溺畈。
附5:渡河落水山间晒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
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