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2012-06-04 14:17:40)
标签:

青草记

旅游

分类: 旅游见闻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四川游-----成都是个好地方

    早在上个世纪的1989年,就去过成都,当时曾玩过好多地方,记忆犹新的是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的猴子。都江堰也去过,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印象,这次故地重游,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了不少典故和趣事,得益于那个男导游。
    进入都江堰后,一共有四个导游跟随着我们,黄石的导游,成都的导游,还有景区里面的两个导游,一男一女,后来才知道是夫妻。男导游本来就不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小伙子很负责,每一个景点都详细讲解,他的嗓子已经撕哑,曾有团员建议他少讲一点,或者由他的爱人来讲,但他说,上午是他的班,他一定要讲完讲好。所以后来过桥后,他推荐我们购物时,我又一气买了100多元的物品。
    出了景区转个弯就是吃饭的地方,发现刚买的花生豆和牛肉酱一下子贬值不少,再后来到城区,发现这些东西更便宜,所以有团员总结说:一个地方的特产,千万不要在景区买,而要到城区的超市里面买,那里是当地老百姓都要买的,绝对不会贵。
    这一次旅行买了几百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吃的,成都的小吃比较有名,记得那次去时,女儿每餐都吃得饱饱的。这一次去的团员,也是对吃的很感兴趣,去坐了茶馆,又吃了特色小吃。临走时又买了五元一斤的枇杷,不少人都是成箱的买。

 

    成都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几乎所有的房顶都利用上了,多半种的花和树,也有少量的菜,这是我在任何城市都没有看到的。遗憾的是成都有一个很要好的菜友,从她那里分享了一些菜种,本来是想去她那里看看的,以为没有时间,没想到后来有一个整下午的时间。
    总之成都是个好地方,住在那里好安宜好巴适哦。这一去,不知何年才能再去?

附:都江堰有关知识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