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菜,又名荠菜、地花子和地米菜。《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地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又名护生草。地菜,属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叶被毛茸。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花小,白色。短角果,内含多数种子。性喜温和,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
小时候久住乡村,每到冬春时节,就会挎个小篮子,拿把小铲子,欢天喜地的同弟弟们一起去挑地菜。每当看到一大棵或者是一大片地菜时,都会欢欣鼓舞的大叫起来。回到家,还会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母亲看,换来母亲的夸奖和赞赏,
心里会高兴和自毫好半天。
下放林场时,学生有几百人,还是待弄原来几十个人管理的果木。冬天没事干,领导就让我们去市里公厕拉粪便,拖回来就在果树边挖一大坑,一棵树倒上一担。到了来年春天,果树自是叶繁果茂,果树旁的地菜更是与日俱增,如火如荼的长得摞起来。那时吃地菜的远没有现在的人多,学生走后,年复一年,天长日久,林场里已经到处是地菜了。只到有一年,地菜俏起来后,林场来了很多拿着蛇皮袋的人来挑地菜,每天象蝗虫似的人群,采用“人肉”似的搜索,不到两年功夫,地菜终于绝迹。
近年来街上虽然有很多地菜卖,但是由于滥用化肥和农药,地菜已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和口感,只能在有限的郊游中才能采摘到原汁原味的野生地菜。
于是自己种地菜就顺里成章的成了必然。以前是在楼顶种,是在野外找了很久才谋来的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每块地里都长满了地菜,它们和蔬菜和平共处,不用有意留种,更不用播种,只要春天里手下留情,在田边地角留上几棵,开花老了后,采下来随手一撒就行。
后来有了菜地,可惜是生地开垦出来的,一棵地菜也没有,就开始了第二次引种。楼上虽然无人管理,早已是一片荒芜,唯有地菜花开得茂盛和灿烂,采来种子,将菜地里的十几块地全撒上。冬天终于星星点点的长得到处都是,自己一棵也舍不得吃,没想到被别人一次摘了个精光,还跟我说:“你地里的地菜长得真好,这么多不吃怪可惜的,你不知道它能吃吗?”我真是欲哭无泪,谁不知道能吃?我是舍不得吃啊,我是要它们传宗结代啊。可我又不好明说,只好嗯嗯啊啊的含糊其是。
同学知道后,在春天给我采来很多地菜种子,我也又一次的从楼上采来种子,终于菜地里到处都长满了地菜,尤其是韭菜地里的最茂盛,因为冬天里韭菜几乎停止了生长,水肥都给了地菜,所以长得格外大,格外壮,一棵有菊花菜那么大,十几棵就可以炒一碗了。
地菜长在阳光充足四周无遮挡的地方,颜色就越深,呈灰褐色,象枯叶和野草,长在蔬菜中间或是阳光稀少的地方,呈浅绿色,柔嫩可爱。但要论吃的口味,我更喜欢野生的,虽然细小不起眼,口感也较糙,但是香;其次是菜地里种的,香味虽然次一点,但口感较好;最不喜欢的是菜农大量用化肥种植的,几乎吃不出地菜原有的风味和香味。
一次有一朋友去钓鱼,鱼池边有大量地菜,供钓鱼的人采挖,朋友妻采了一大袋子,好心的专程给我送来一些。结果一吃,全是化肥崔出来的,看着青枝绿叶,吃着却味同嚼腊;过不多久,我将自己种的地菜回送了一点给他,他一吃就说好吃,说完全是两个级别的。这话我同意,野菜就是要个野味,实在采不到原汁原味的野地菜,也一定要种有机的。期盼到了春天去乡村远游,再挑点原生态的野生地菜,好好品尝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