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生来不爱哭,所以家中有宝宝了还是静悄悄的,以至于邻居们碰到我总要问:“你女儿是在你家做月子吗?怎么没听见小孩哭?”“你女儿和外孙还在你家吗?怎么没有小孩的哭声啊?”是啊,在我们前面一栋楼房有几个小孩十分爱哭,不论白天黑夜,老是哭声不断,不是独唱就是合唱,而且全是童声高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由于宝宝不爱哭,虽然好带,但心里老是嘀咕:“这孩子莫不是象她爸,是个闷葫芦?”要知道我女儿小时候可多嘴了,满月回娘家就会同我妈打热闹,嘴里“啊呀”说过不仃,九个月时就会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单音重叠词,连医生也称“少见”。我想宝宝肯定是随她爸了。
一场大病,为了哄宝宝不哭,我的话就多了起来,唱的、吟的、念的、哼的全用上,慢慢的发现宝宝竟会小嘴一张一合的,似想学发音、学说话的样子,有一次竟跟着我蹦出了一个“二”的音,我就有意放慢语速,反复带读“二”,她竟然很喜欢发这个音,当我跟她说话时,她就用“二”来回应我。
我想这伢还是蛮喜欢说话的,没事就教教她吧,于是就从最简明扼要的“啊、哦、波、坡、”等声母和韵母来带读。语音学家认为:人类发出语音的过程,是发音孔道中各个器官(称为发音器官,包括舌头、嘴唇、牙齿、下颚、硬颚、软颚)协调运作才能发出某个语音,如果某个器官协调不好,音就发不出来或者发不准。
一般婴儿最先发的音多是在嘴唇前面的部位
,如“妈妈、爸爸”等词都是最先发出和学会,而由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发音方式则比较滞后,比较难以掌握。我有一侄女,不到一岁就很会说,但是有几个音一直到三、四岁还说不清,比如“饼干”叫“饼单”、“哥哥”叫“多多”、“黄石港”叫“黄石档”。
而宝宝很奇怪,她很喜欢发这种难发的音,一上来就奔高难语音而去。有次带读时她突然发出:“阿哥”的声音,我估计是“阿哦”的音没发准,反而成了“阿哥”。于是我有意用“阿哥”来带读,她竟读了四五遍,非常清晰和准确。这一发现,一时成为家中的笑谈,也成了家中最开心、最有趣、最热门的游戏。
女婿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宝宝逗她:“阿妹,快叫阿哥!快叫阿哥!叫啊!快叫!”所以“阿妹”又成了宝宝的小名。曾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看来此言不虚,我看到不少有儿有女的家庭,父亲痛爱女儿远超过儿子,女儿出嫁也是父亲牵着女儿的手,亲手将女儿移交。
女婿十分痛爱他的宝贝女儿,什么都想给她最好的最贵的,他给女儿服务是不讲任何条件的心甘情愿,看到女儿如此聪明可爱,女婿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每每宝宝叫一声“阿哥”,他就会乐上好半天,直说:“阿妹你真聪明,你把那一排小哥哥全盖了。”我说:“那来的一大排哥哥?”女婿说:“她的好哥哥还真多,我们一起的玩的上十个好朋友,只有宝宝和另外一个小女孩,所以她上面的哥哥一大排。她还没出生时,好友们已经在争,说如果是女孩,就做他们家媳妇。”
我笑她:“阿妹你真是个情种,你到底有几个好哥哥?这么小就阿哥不离口,长大了一定是个万人迷。”
所以现在不管谁抱宝宝,都喜欢让她叫:“阿哥。”这也是宝宝向外人展示才艺的重头戏。宝宝现在的“阿哥”叫得更有创意,也更有韵味。要是宝宝愉懒了或者不太高兴时就直接叫“哥”或者“哥哥”,高兴了会叫“阿哥啊”,这三个字她是一个字一个字唱出来的,虽然词不改,但是三个字之间的间隔时间和语音高低,则每次都不相同,婴儿无意识的稚嫩的发音让我家和亲朋好友都充满欢乐和欢声笑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