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人爱喝汤,恐怕是全国少有,就象北方人爱吃饺子一样。记得有一年我在北京住了个把月的时间,吃了不少饺子,那饺子馅更是五花八门,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以作馅,当时吃得最多的是茄子馅和四季豆馅。湖北人煨汤,也象北方人包饺子,花样繁多,主料以肉类为主,鸡鸭鹅,猪牛羊,鸽子,鱼,凡是天上飞的,地里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做主料;辅料更多,最常见的大众化的是藕、罗卜、冬瓜和海带,走偏门的就多不胜数,全凭各人爱好。上次去河南回来经过应城,吃过一个莴苣排骨汤,全体人员一致向它开战,不一会儿就喝了个底朝天,女儿一再说好吃,可是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个味。还有一次在弟媳家喝过一次土豆排骨汤,那排骨是经过腌制处理过的,喝过后,味道令人久久回味。
其实我原本不爱喝汤,因为我家从不煨汤,父母类似北方人,一天三餐干饭干菜。只有外公来了后,家中才买一个大猪头,肉卤好后给外公下酒,猪骨头就煮上一大锅,弃掉骨头,拿那汤下面条吃。那时唯一喝过的是猪肺汤,依然是外公来了,母亲还会买上一个猪肺煨汤,我感觉猪肺不好吃,软塌塌的,有时还有一种恶心的感觉,但是外公喜欢。
和冒号谈朋友后,才喝到正宗的湖北汤,冒号父母全是土生土长的武汉汉口人,他的家家(外婆)是煨汤高手,他的母亲得了家家的真传,汤也是煨得十分地道。上个世纪冒号的父母来到了黄石,他父亲是个货车司机,在那个物资愦乏,百事都要票证的年代,他父亲经常可以搞到排骨,然后就开着车带着冒号去汉口看家家,每次,家家都会马上把汤煨上,并非要他们父子喝上一碗才能走。每逢寒暑假,冒号会带上排骨去看家家,他说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家家每回给他盛饭,碗上面总是堆着好几块大排骨,而老表们总是只有白米饭,他一直说老表们好修养,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排骨早就埋在了饭下面。
和冒号谈朋友后,他家只要煨了汤,就一定要接我去喝,当然冒号是不用出马的,也没有电话通知,每次都是他二姐来叫我,二姐上班在黄石港,当时的车证不限额。去了他家,每次都会给我盛上一大碗,他们老说我脸色不好,人太瘦,需要好好补一补。可那时候我不吃也不欠吃,记得第一次喝了汤,回去还拉肚子。后来喝多了,才真正体会到了喝汤的美滋味。
那汤是用碳火冷水慢慢煨出来的,煨汤的容器是土吊子,不知用了多少年,冒号说加点白水煨煨也有汤的香味。煨时只放一点生姜和盐,不过排骨先要处理一下,就是要用大火煸炒,再加水煨。他家的辅料多是罗卜,有时是藕,为了让藕更粉,把藕切好后,要放上盐抖动漕一下,然后和排骨一起煨,罗卜则要后放,不然有苦味,口感也不好。这样煨出来的汤,骨酥肉烂,上面漂浮着一层层厚厚的油,再撒上一把葱花,香气四溢,不放味精也香甜无比,喝后回味无穷。
这些方法都是结婚后,婆婆手把手教我的。记得当时煨一次汤是很隆重的一件事,在休息的那天,早早准备好票和钱,早早去排队。煨好后,再给左邻右舍每家送一碗,剩下的才是自己慢慢品赏。那时我们一层楼住四家,都是在走廊里做饭,不论哪家有好吃的,都是互相送。华家很穷,从不煨汤,每次送给他总要推辞半天,后来他还了一回,是猪肠汤,真好喝,后来一直没喝过那么好喝的猪肠汤,那还是华的老婆作了人流后才买的,清楚的记得当时一斤猪肠是三角三分,他买了一元钱的,当时看见他老婆自己洗了好半天,煨了好半天,各家一送,不知她喝到口的有多少。
后来生活好过了,我家几乎每周要煨一次汤,不过还是排骨汤最受欢迎,用女儿的话说,只有喝了排骨汤,才算是喝了汤。辅料主要是罗卜(冒号最爱),藕(女儿最爱),我最喜欢海带汤,但为了他们,我只好忍痛割爱迁就他们。只是现在的汤总差一点味,原因就是原来是在土吊子里用碳火慢慢煨,现在全是在煤汽灶上用高压锅速成。
去年门口开了个二嫂煨汤馆,以煨汤为主,请了两个老人,用一排小碳炉,用一个个小土吊子,用老方法细火慢工煨出来的,据说要整整煨四个小时才行。开张不久,口口相传,每天都是爆满。女儿生日那天,我们去吃了一次,女儿说菜还不如我炒的好吃,份量又少,但是那汤却是真的好喝。一年多来,只要家中来客或是朋友相聚,都是上那里给他们捧场作贡献,有时则是去提一吊子汤回来,再自己炒几个菜。
前几天,突然想自己煨汤,专门上超市买的尾椎骨,因为排骨已买完了,而且冒号说尾椎骨煨汤还甜一些。可是在路上就开始滴水,回来放在碗里,竟接了好多血水,放在锅里煸炒时,又出来好多水,就象是注水肉。越想心里越不平,这是么回事啊,有段时间在菜场老买到注水肉,后来就一直在超市买,可这次在超市买的肉怎么也这多水啊?标签上还说是双汇的肉,也不知是真是假?本想写个大家来看双汇的注水肉,又怕是超市里持羊头卖狗肉,罢罢罢,还是少惹事生非了。只不过到底气难平,发上来给大家看看,仅些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