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线索 叙事顺序 结构类型
(2017-02-21 17:22:5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高考散文小说阅读讲习 |
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3.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4.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三、小说的结构构思
1. 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性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小说叙事的顺序
(1)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5)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3.其他 ①巧设悬念;②铺垫伏笔;③前后呼应;④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等等。
答题规范 1.说明小说的线索;
2.分析线索安排的作用——如何巧妙安排结构,如何揭示主题。
(1)以“××”为线索,通过„„等情节来展开故事。
(2)以“××”为线索,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
(3)以“××”为线索,开端写……,发展写……,高潮写……,结局写……
(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心理发展……
一、小说的线索概念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
有了它,作者可以厘清思绪,使自己在创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较为规范地沿着事先设计的大纲或思路写下去。否则线索不清晰,则可能杂乱无章。而从读者角度,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可以沿着作品提供的线索较为轻松地欣赏鉴别作品。
二、几种线索的表现形式
线索可能是一条线,一个线上面有几个结,作为作品的情节与场景,其实都是由线索串联或并联起来的一个个故事。
线索也可能是两条线,它们之间往往有各自运行的轨迹,各有自己故事,但偶又会汇合,产生交集,至最后更是来个全部集合,以顺应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的要求,这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还可能是多条线,如通过一组人物的故事来归纳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情况就是如此。这样多条线索交织成为网状,没有很好的结构设计,是难以完成的。
还有可能是因为作品中的大脑向外多点发散的结果,线索受意识流动的驱使,表现的较为情绪化。
三、线索在作品中的结点与分类
主要是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的,在作品中它们都会受到线索的牵扯。如果不受线索的制约,势必就可能跑出主题的视野,必将受到主题思想的抛弃。
具体在作品中,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的经历过程,某件事的发展状况;也可以是某种情感的外泄;还可以是故事中时空的变换。因而从线索运行的轨迹来看,线索通常会以人物、事情、物品、时间、地点、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另外,长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交错复杂的,往往呈网状。因此作者在构思时,他可以按事先设计好的结点在图上镶嵚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保证故事的发展。
四、几种线型结构的具体用法
1、单线型结构
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尤其因为篇幅的短小的原因,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用的也相对较多。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
明言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二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长篇小说中常用,中、短篇也可适用。不过有时二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二条线索。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长篇中,因为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可以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3、辐射型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作者的视角来发射的,是以一点放射出多条束状的线索。特点是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偏重于情绪化。
4、多线型结构
是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中。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5、板块型结构
这是一种以各自板块形式构成的结构,每个板块间看似相关。有些随意性,似东一鎯头西一棒子似的敲打,每个板块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定的内容,显得相对稳定。尽管这些板块有时也会互相靠拢,发生碰撞与偶连,但仍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
特点是板块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衔结起来,这其实是以思想为线索串联板块的。只是各自板块间看似省略了连接的桥梁,但思想却是其斩不断的河流。有些意识流小说也是采用此法制作的,往往因为下意识,而使得作品的活动,让人感觉到无意识。
前一篇:[转载]古诗词中有趣的“最”
后一篇: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