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里的“小逻辑”与“大逻辑”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高考论述文实用文讲习 |
一般论述类文本里的“小逻辑”与“大逻辑”
刘从良 刘从良老师 刘从良老师
高考语文
一般论述类文本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因为这几年社会科学类考的频率比较高(全国卷最后一次考自然科学类的是2013年“科技黑箱”),所以这一题又常被称为“社科类文本”。
这一题是高考语文卷的第一题,高考语文又是高考第一场,所以常有学生说,这一题容易让人闹心,影响整个高考。这话还真不是乱说的,2013年安徽省高考,第一题选的是爱因斯坦的作品,爱因斯坦用了大量概念,整个文本又是纯逻辑的演绎,不少学生被这一题折磨惨了。正常情况下,这一题所要花费的时间是一定不能超过15分钟的,但那一年就有考生花费了半个多小时,语文卷考试的整个时间安排都受到了影响。
有人说,各省市的论述类考的是“小逻辑”,而全国卷考的是“大逻辑”。这是什么意思呢?
逻辑当然没有小大之分,只不过是造出两个词来区别理解一般论述类文本的两种情况。
简单说,“小逻辑”是指原文语句和选项之间的定比对。也就是研究信息的转换是不是“等值”。这种“等值”当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等值”,而是逻辑上的等值。
举个例子,原文中写“吃了个苹果”,选项中说“吃了个水果”,“苹果”当然不等同于“水果”,但从逻辑上来说,这个选项的表述是没有问题的,就可以视为符合原文逻辑,也就可以说这个选项与原文信息是“等值”的。
如果反过来,原文是“吃了个水果”,选项中说“吃了个苹果”,这就不行了,就改变的原文意思,就视为不等值。
但这里不能“简化”。不少学生喜欢“简化”,他会很快地总结出一个结论:也就是原文范围小,选项范围大,是可以的;反过来是不可以的。这不对,还要看原文的语言逻辑。如果原文是“吃一个水果就要罚款”,选项中说“吃一个苹果就要罚款”,当然也要视为“等值”的。
原文和选项语言的替换有这样几种常见的方式。
从字数上来说,分为“繁变简”和“简变繁”两种方式。
如“益起争端”变为“更加引起纷争”这是“简变繁”,而“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变为“使用简单方便”这是繁变简。
从概念范围上来说,分为“大变小”和“小变大”两种方式。如“债务人违约时”变为“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 ,这是大概念变为小概念。
从句间关系上来说,分为“因果位置互换”等。如果原文是“因为A,所以B”,而选项中是“之所以B,因为A”,这是对的。
而如果是下面这种情况,就是错的:
原文: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选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小逻辑”。这些水平,如果学生反复训练,会有一定的提高。
但现在学生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做题,常常忽视“大逻辑”。
什么叫“大逻辑”?
这里要先说说一般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是所写内容领域的专家,学生是不大可能和作者在专业性上平等对话的。那我们阅读的核心是什么呢?说直白点,就是要知道全文的核心观点(或核心论题)是什么,按什么样的顺序论证的。
什么叫核心观点呢?就是作者在文中要阐述的自己对某领域某社会科学现象的主要看法。这次合肥市二模考试,不少同学就错误地理解了选本的核心观点。
那知道核心观点有什么作用呢?
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一般来说各选项应都指向核心观点,知道核心观点,才能更好地做题;另外,知道核心观点才能分清主次,阅读效率才高,学生更容易有一个“X光片眼”,看清文章的骨架。
比如:“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全文的核心观点就是要得出结论“《老子》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长于孔子”。题目各选项都指向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证。
2014年全国2卷就的核心论题就是“古代食品安全监管”。各个朝代的繁荣、商品的丰富就不是要点。有了这个认识,我们读下面一段,就很容易看出核心在后面,前面都是套话或相关话题,有经验的考生甚至很容易看出“考点”应该在后面: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还有顺序问题。比如刚才说的这一篇,共四段,每段开头是这样的:
(一)
(二)
(三)
(四)
这样,就对全文的“总体逻辑”有个了解。
一般论述类文本考试的方向越来越向“整体读懂”努力,而不是向“局部比对”努力。
举点具体例子:
1.原文: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3B)
选项: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解析:周武王打完牧野之战就参拜神庙,急于把商的正统接过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统治,当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2.原文: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选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解析:原文第一句是段落的中心句,后面是分析原因。简单说,就是“果”在前,“因”在后。这样就很容易看出选项属因果倒置了。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选项: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解析:原文所论悲剧限定在“文学艺术”范围内,作为历史事件的甲午海战当然不在这个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