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2016-02-18 21:20:28)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选修教学设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益阳市沅江一中  曹晓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进一步体会本单元课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学习:将《兰亭集序》、《金谷诗序》等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吸收古代散文优美文学特质的基础上,体会李白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进一步体会本单元课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投影《在西域读李白》片段。

2.投影古人宴集图片,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词语和句子来概括图片所展示的内容。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二、初读课文

1.标题读懂了吗?

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回顾“序”的知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诗序。

3.你最感困惑的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对照注释,仔细阅读。

1.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2.要求学生能比较顺畅地翻译全文。

问: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是什么?为什么?(赏析名句)

3.能说出文章的层次,把握作者思路。

四、三读课文:探究性阅读,拓展延伸。

结合单元赏析指导的短文,分析本文的“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现在哪里。

紧紧扣住指导短文中提出的“感受其中的情趣”这一点。

设计问题:1.文章的第一二句与标题无关,是否可以不要?

2.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明确: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3.李白的很多诗文中都提到谢灵运,他为何对谢灵运那么青睐呢?

(投影诗文)

五、背诵指导。当堂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教者简介:曹晓军,女,1971年生,1993年分配至沅江一中工作至今,中学一级教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学都去过吧!桃花盛开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赏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这一次“夜宴”诗情。请大家把赏析课本翻到110页。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②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③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 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①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序。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如果仅仅只是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③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过程)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⑵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⑶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不仅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

⑷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景)。

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赋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 “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 “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五、读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饮宴活动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名目繁多,情趣各异。饮宴活动的命名千姿百态,或因宴会的地点命名,或因宴会演奏的曲目来命名,或因宴会主题来命名。历代常见的饮宴活动有曲江宴、鹿鸣宴、探春宴、文会宴。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历代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诞生在文会宴上,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腾王阁序》。这节课我们把眼光投向一千多年前李白笔下的文会宴,让我们共同领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盛况。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快速的熟悉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主动阅读课文?
(二)解读与探究
生:。。。。。。。。。。。。(阅读课文)
师:本文以骈偶句式为主,整句散句穿插其间,要读出错落有致,潇洒流动的音韵美。请一名同学再读课文。
生:。。。。。。
师: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生:。。。。。。(阅读课文)
师:把视线回到题目上来,这个题目给我们透露了几个信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如果把本文看作是记叙文,文题还缺少哪些要素?
生:“如何宴,为何宴”文题没有交代。
师:我们一起品读课文,看课文是如何解答这两个要素的?
师:我们共同合作通译课文。(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师:“逆旅”如何解释?
生:旅舍
师:“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如何译?
生:大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何译?
生: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梦境,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
师:“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实在。以,原因。这句如何理解?
生: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原因啊!
师:“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如何译?
生: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地把绚丽的文采赐予我。
师:“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如何译?
生: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师:“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如何解释?
生: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
师:“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如何译?
生:我吟咏赋诗,却很惭愧唯独不如谢灵运。
师:“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如何译?
生:清雅的赏玩还没有结束,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师:“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如何译?
生: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
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何译?
生: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师:“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 如何译?
生: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杯。(共同梳理字词,理解全文意思。)
师: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

生:。。。。。。
师:开篇两句有何特色?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开篇进行对比。
生:从天地、光阴入手,大气磅礴,富有气势。
师:这样的开篇气势,我们还能想起李白的那些诗句?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接下来作者的笔锋一转,话题有了什么变化?
生:转到了时间的短暂和虚无。
师:究竟是醉生梦死的度过还是追求诗意的人生呢?(大屏幕显示秉烛夜游典故的内容)
师:典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秉烛夜游的原因。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师:这是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不去说自己为什么夜宴,却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实际自己夜宴的原因就蕴藏于此,是什么呢?
生: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师:难道夜宴就一个理由吗?
生:还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师:对!于是引出了第二点缘由—美景在前,不容辜负。
师:盛宴马上开始了,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畅叙着几重乐事?
生:环境之幽的乐趣。
师:还有什么?
生:兄弟亲密无间的欢乐
生:不断转换话题,气氛的热烈。
生:痛饮的快乐
生:吟诗酣畅淋漓
师:五重乐事(大屏幕显示)
师:文章短小精悍,只有119个字,它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了本文卓越的艺术魅力——格调俊美。
师:本文整散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精巧。
师:本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一种乐律在流动。
生:节奏和谐。(大屏幕显示艺术特色)
师: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堂弟们在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古人观止》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未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大屏幕显示)
师: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如何定位?(积极还是消沉)
生:总体感受是积极昂扬。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的情感基调是何特点?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较,说说情感基调有何异同?
生: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师:李白的作品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 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
生: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而李白所处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
生:与个人的情感特征也有关系。王羲之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
生:李白认为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召唤和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好!李白是盛唐的骄子,也是盛唐最出色的歌手,他的文章烙印着盛唐时代的乐观、自信、豪迈。千百年来我们在他诗歌光环的照耀下畅怀自己自信的人生。
师:最后以“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5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