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字斟句酌,圈画揣摩

(2016-01-14 21:15:28)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考论述文实用文讲习

备考策略:

选择题会“比对”,简答题要“规范”

学案1:“客观选择题”解题3方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因此,在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坚持一个原则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对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意:哪怕文中的观点与我们常识矛盾,我们也要相信文中的观点而不要以我们的常识来判断,因为高考考的是我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非我们个人的常识经验)。

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解题技巧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和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以及不会运用比对法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下面我们就从“熟悉6大命题手段”“明辨8大设题陷阱”“运用3步比对法”三个方案分步突破。

方案一、熟悉6大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

1、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3、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成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方案二、明辨8大设题陷阱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1、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岐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子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序、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5、混淆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把事物“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6、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7、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8、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

方案三、运用3步比对法(接下篇)

方案三、运用3步比对法

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要做到“即快又准”,力避耗时过长,影响后面题目的答题。怎样做到“即快又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这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五比对定答案的3步比对法。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

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与谁比)

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XXX(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即是信息所在区域。

2、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

4、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根据每一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筛选的大致区域,然后筛选此区间的开头一两句或结尾一两句,因为这部分是作者观点所在区域,从而确定信息源。

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考点并确定信息所在区域,然后比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这么比)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面吻合。如:

1(2014安徽高考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原文信息: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典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⑤技术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比什么)

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的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比对词语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范围、程度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者、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混淆范围

以偏概全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

偷换概念

指代有误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角度二: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

关系类型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

1、选面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因果颠倒

强加因果

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

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无中生有

不合逻辑

条件关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

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递进关系

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

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关列);或,虽然……但是……等等。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了关系。

角度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

主客倒置

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

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无中生有

偷换依据或结论

特别提醒:做好4个“记住”,避免答题盲区

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一般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学案2:“理解题”2大常考题型

概念含义理解题和句子含意理解题都属于理解类题,能力层级为B,这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题型。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理解能力包括两个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型一: 概念(词语)含义理解题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就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答概念(词语)属性、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材料,“属性”是指概念(词语)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词语)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词语)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这一题型常常有三个命题角度: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1、命题角度一 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

这类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词语),常常是文章所论述的主要问题。高考考查这类概念,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解题方略]

“3步法”解答“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类题目

第一步,寻找区域

寻找区域,就是寻找解释概念(词语)的区间。一个概念在文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概念(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明确有效信息的区间。[例一]题干已经明确了对这一词语含义解释的区域为原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确定句段

确定句段就是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词语)内涵、外延的解释,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内涵(本质属性)为基础。判断内涵时要联系语镜,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例一]选段共八句话,从第③句由八大山人引出“个”这个词语,紧接着第四句话对这一词语的内涵进行了表象上的解释,第⑤⑥句又对“个”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导层次的解释;第⑦句对这一词语的解释已经上升到抽象观念的解读。

第三步,筛选提取本质的词语组织答案

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词语)的本质特征的词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些词句组成“最准确”的解释。[例一]中原文对“个”词语的第一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第二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第三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将以上词句组织起来即是本题答案。

2、命题角度二 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解题方略]

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来说,在这为词的上下文中,一般会有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检验对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误时,只要将所找出的具体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即可。

3命题角度三 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一般论述类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为了把所论述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常常用修辞说理,这就出现了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解题方略]

明手法,释其义

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象征和双关等。运用比喻的词语,要找出本体;运用比拟的,找出拟人的对旬,寻找它的本体;运用象征义的,找出词语的象征对象及对象征对象的解释即可;运用双关的,理解其表面义,再联系主旨、情感等解释其深层义即可。

题型二 句子含意理解题

句子含意理解题,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是指在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上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句子含意一般要从三方面考虑: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文中的重要句子可划分为以下重要类型:

类型

解读

从内容上看

是指能揭示文章大意、主旨的句子,以及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

从表达方式上看

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和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

从结构上看

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以及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

从修辞上看

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句子

“理” “抓”“析”“联”四宇法稳取理解句子含意题


——理清“管辖区域”和“邻里关系”

“理”就是理清句子的“管辖区域”和“邻里关系”,这种方法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人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也就是根据语句所在的文章中的位置来解答。

重要语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而且还处在重要或关键的位置上,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就在这特定的位置上将它的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由此可见,明确了这一“辖区”范围究竟有多大,自然有助于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含意。

在明确重要语句的辖区范围的基础上,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进一步分辨出与其相邻的上下句之间的意义联系,才能对该句子的含意作出准确、全面的理解。平时常说的“循章斟酌,依句断意”就是这个意思,对特别关键的语句,有时甚至需要联系全篇来理解。如下面2013年福建高考理解“‘趋时’是人类的天性”一句,就需要“理”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含意。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全句的钥匙。如果正确理解了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又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类:句中特定称谓词、有深刻含义的词、多义词语、概括性词语、运用了修辞的词语、有隐含意义的词语等。抓住这些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即可。

——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和分析还原句子修辞手法
1
.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

这适合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要对文中重要句子作出正确解读。需要分清单句或复句:(1)如果是单句,应抓住主干,先找准主、谓、宾,再分析那些修饰、限制成分。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2)如果是复句,要分析复句之间的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2.分析还原句子修辞手法

对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从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方面分析理解。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分析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即可。

——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观点来理解句子的含意,“联线”各种解题方法。
l
、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观点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由篇章理解看句,由语句理解篇章,即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传统的理解文章意义的有效方法。由篇章理解语句,就是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重要语句的含意;由语句理解篇章?就是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这样既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心,又有利于加深对文中重要语句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2.“联线”各种解题方法

(1)摘录法:适当地采用原文重点相关词句来作答。

(2)改写法:根据题目,将原句中的几个关键词稍作改动,使之合乎答案的要求。

(3)翻译法:指回答那些旨有比喻的句子或举例方法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或举例想证明的问题.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注意:有时需要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组织答案。


学案3:分析综合题”4大常考题型


“结构思路概括分析”“信息要点筛选提炼”“观点态度概括分析”“文本观点迁移运用”是一股论述类文章阅读中4大常考的题型,都属“分析综合”能力等级,并且这四大题型在解答时也是相辅相成的,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为了观点态度的需要,在行文的思路中也融进了信息要点,所以后两题型需要以“结构思路的概括分析”为基础,同时,在筛选提炼信息要点时也需要把握作者运用材料的目的意图.所以,本学案是按“思路——要点——观点”的顺序编写的。

题型一:结构思路概括分析

“结构思路概括分析”就是概括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或分析”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问题。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层次,从逻辑思维叫角度划分,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一一结论”的结构;从文章的角度划分,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

2、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高考对此设题时可以针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也可以是对局部语段的层次思路。

[解题方略]

“选”“辨”“审”把握整体思路“3字诀”

1.选准划分层次的角度

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选文一般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如[例一]所选文章就属于层进式结构。

2、辨明重要的文句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开头领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清标志性词语

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运用一些标志性词语来标明文章的结构层次,因此只要找出这些标志性词语,便可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并列→和、并且、以及

关联词 递进→而且、甚至

转折→然而、但是、不过、与其相反

(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示分总关系。

此外,还有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过渡词等

[特别关注]

结构思路题的4种答题模式

不论是把屋整篇文章的结构思路,还是把握语段的结构思路,在组织答案时一般选用如下模式:

模式一:首先……,其次………,最后……

模式二:从(由)……写出(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模式三: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模式四:以……为线索,选取了……(材料)来表现主旨。

【解题方略】

“扣”“理”“抓’把握局部语段思路3字诀

1.扣中心,以纲带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结构,弄清思路

语段的层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承关系,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关系,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关系,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抓住了这些关系,层次之间的界限就分明了。如[例二]内容上呈逐步递进关系。

3.抓标志,分析结构

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

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另一个层次。[例二]结构内部没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先概括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句子之间的疏密度,合并语句即可。

[特别关注]

把握结构思路的3个意识

⑴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⑵养成切层分层意识。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需

①同一关系取其一;②相属关系取其“属”;③相并关系取其“和”;④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具有要点意识。

答案要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序号列清思路要点。

题型二:信息要点筛选提炼

对于一般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对概念的阐述以及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提炼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细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解题方略]

信息要点筛选提炼“3步走”

第一步,研读标题、开头、结尾,然后抓各段中心句、过渡句及一些标志性词语,读懂各自然段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如《阅历与读书》一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结尾句。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句。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引述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个重要方面。如《阅历与读书》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引述歌德的话、第三自然段引进培根的话都隐含了一定的信息。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并圈定答题区域——确定区域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出现的地方。如《阅历与读书》一文,通过把握题干关键词“阅历”与“读书”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第一、二、五段。

第三步,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词句,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最好比答案条理化)

题型三:观点态度概括分析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一般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可分为直露的观点态度和含蓄的观点态度。

1、直露的观点态度

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

2、含蓄的观点态度

含蓄的观点态度多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解题方略]

“1分析““4理解”,准确把握观点态度

“1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思还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点态度。
“4理解”:

1.理解观点句。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

2.理解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实论据.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引用句。一般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

4.理解标志句。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
(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

题型四: 文中观点迁移运用

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是近年来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新的一种命题形式。由于: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备受推崇。其实,说到底,仍然是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与分析。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

文意迁移运用题有两种:一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
[例](2013·广东高考)阅凑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解题方略]

文本观点迁移运用题解题3步骤

步骤l:审题干,明要求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渎,本身就重在信息获取的过程,答案就在文中找。不能凭空去想象。虽然文意迁移运用的题目的表述内容,是文章之外的内容,但我们一定要从题目中准确把握住题目到底想考查我们对文章哪一内容的理解,因此,审清题目要求,十分重要。如[例五]题于要求“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实际上是对文中表达的思想方法“玄思”的准确把握。

步骤2:定准契合点

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材料所对应的文本观点。

步骤3:分析材料,把握答题方向

 

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认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即“观点十结合材料分析”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亮出题目材料对应的文本观点,再根据观点对题目材料进行分析。“亮明观点’’看似简单,实则是答对题的根本前提,如果“对应”错了,后面的分析将一分不值,分析应注意与文本观点的对应与一致,并注意分析的层次性。注意,“分析”是得分的关键环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