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上千海
山上千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23
  • 关注人气:3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课堂实录

(2015-09-20 08:37:09)
标签:

情感

分类: 高中语文必修课堂实录
涉江采芙蓉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

师巡查班级其他同学的默写情况,并指出发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检查黑板上的默写情况。

“还顾望旧乡”,“顾”误写成“故”;望”误写成“忘”。“还顾望旧乡”的“旧”误写成“故”。

师:这两个同学跟“故”较上劲了。这两例错误,前个是因为没有没有掌握文意,错写成了同音字。后一个同学是背书的时候没有准确背诵所致。

师:大家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这首诗很短,看起来也很简单。文意大家都疏通了吧?

生:是的!

师:那咱们看一看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

生:忧伤!

师:诗人因为什么而忧伤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解释一下。

生:不能和自己感情深厚的人生活在一起。

师:还有吗?

生:所思在远道。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同心而离居”恰好照应了这句“所思在远道”,还有吗?

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望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假如加上这么一部分是不是好点?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全面概括一下吗?

生:游子远在他乡,思念心上人,无法相见。

师:不仅无法相见,而且好像几乎没有一丝再次相见的可能,所以只能忧伤地度过一生。这种哀愁一生都挥之不去。)

师:好的,看样子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咱们再一起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要在脑海中体会体会这种忧伤的情感。

师:老师本也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变成“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似乎也不影响文意。

生:好像是的。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加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先把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来,再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在课本上就行。

生思考,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想法。

师:谁先来说?

生沉默

(这时我看见张同学的看了我一眼,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师:好,请张同学来回答。上节课阅读《孔雀东南飞》你提出焦母两次要给焦仲卿娶邻家的女儿,说明刘兰芝再好,但不是焦母心中的“那一个”。很有见地。我们来看一看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思想和我们分享。

张同学:作者写沼泽地生满兰草,却独爱芙蓉,说明诗人的专一。以兰草衬托芙蓉,说明芙蓉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师:你是从兰草、芙蓉的象征意义考虑的。这个视角独特,层次很高,谈到了表达技巧的问题。还有谁愿意分享?

生沉默

师:大家不要怕分享自己的成果嘛。也别怕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同,这没有什么答案的错与对,只要是你自己的思考,有你个性的烙印就行。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学者电影里的声调)创新型的人才!

生笑,随后沉默。

师:这节课这个问题不解决,你们不怕耽误进度,我也不怕。就这么耗着了!(笑)

两生同时站起来。

师:咱们一个个来。

生:采芙蓉要涉江,还要到沼泽中去,但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诗人还是坚定的采摘芙蓉,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说明自己的坚定。

师:你的重点落在涉江和兰泽上。其中也有象征的味道。那么“芳草”呢?你对其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还是很有价值的,说明你关注细节,但是不能把它孤立地看。

生:老师,我说不清楚这句话的作用,但是我想这样解释一下。诗人涉江采芙蓉,兰泽芳草芬芳,景色怡人,诗人多么开心,可是,采之欲遗谁呢?情感一下低沉下来了。这就显得忧伤的情感更加忧伤。

师:孩子,你太有才了。你这么一说我也恍然大悟。一首看似平淡的小诗,居然这么跌宕,兰泽的芬芳,蓬勃的生机,如此美景,诗人手捻芙蓉,忽然心中悲意袭来,采之欲遗谁呀?我心中的你,在远方我无法触及的地方。长路漫漫,你我彼此思念却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忧伤终生挥之不去。

生: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诗人写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衬情!

师:衬什么样的情呢?

生:哀情!

师:这样充满生机的,象征高洁、美好的景,可以称之为“乐景”。咱们好像刚学过不久吧?
生:以乐景写哀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同学们,大家的表现让我感到自豪。你们读书能从手法、细节、文意以及全篇的结构出发,紧扣文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思考,带着鲜明的个性,这才是读书呀!

师:好了,快下课了,咱们解决那些简单的遗留问题吧。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萧统!

生:不对,无名氏。萧统是编者。南朝梁太子,又称昭明太子,他编撰的《文选》又叫《昭明太子文选》。

师:那写作的时代是?

生:东汉末年。

师:这个时代谁了解?

生:战乱,社会动荡,三国对峙。

师:战乱,社会动荡和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吗?
生:我们读一篇文章还要关注他的社会背景。

师:作者远离家乡不想回家吗?路再远总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可是因为……

生:因为社会动荡,战乱也许作者根本没有机会再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生死都未可知。

师:你分析地太好了。没想到一首短诗能读出这么多丰富的意蕴来。诗的作者我们已经无从考查,但是这寥寥的几行字却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传递了古今相同的共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说“地球太小,文化太大”。何止是是空间的小呢?时间在这种情感的面前也似乎荡然无存了。我们要感谢文字,感谢萧统,也感谢这不知名的诗人。我们自由地读一遍吧,感受一下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们又能读出什么感受来。

《短歌行》课堂实录

设计思路:1.了解并深入认识作者;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3.品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及主体;4.概括诗人的形象;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作用。目的在于指导学

生朗诵的技巧,以及如何读懂一首诗和把握一首诗主题的方法。

课堂流程:导入——走进作者——走入文本(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课外拓展——

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师:同学们,曹操这个人我们比较熟悉,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奸雄,会耍手腕,爱面子……

师:能不能具体举个例子?

生:曹操以借献刀之由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到一个故友家,人家磨刀霍霍向猪羊想热情款待他时,他起了疑心,认为要暗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来在逃走的路上碰到为他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将错就错也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充分说明了曹操的生性多疑,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语言表述流畅,叙述很生动。请坐。

我想,大家对曹操的认识还是有些偏颇的。讲之前先请大家翻一个句子:“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

生:说曹操,曹操到

师:为什么这么翻译?曹操就是恶魔?

生:这说明我们把曹操当一个坏人。

师: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公正的来评价一下?

生:……

师: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吗?

生:《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师:好,你们现在认为他至少在哪方面卓有成就?

生: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

师: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三国志》中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鲁迅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建安年间,以曹操为代表,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三曹”和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在文学上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师:(投影——“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师: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有谁知道?

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资料)

师:讲的很正确,请坐。曹操素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统一天下拼的不仅是武力,还要讲求谋略,但谋略从何而来?

生:人才。

师:对,人才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会,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揣摩一下诗人在诗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

·甲生读(平淡)

师:曹操是一代枭雄,应该读壮阔一些,他是想平定南方,不是借酒浇愁的,应该热血一点,他是一代枭雄嘛。

师:请你朗诵一遍

·乙生读,快了

师:请一学生评价

生:总体很不错,有气势

师:有没有不足之处?

生:快了,可以慢点。

师:你来读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读出雄浑之气。

·丙生读,把握较好。

师:又有了升华的地方了。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这首诗,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

师:现在,请大家三人一组,对照注释,理解一下这首诗。注意圈画诗中的重点字句,并赏析批注。把握曹操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三分钟时间。

·生讨论

师:作为一首诗来说,肯定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那么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生:忧

师:所以全篇诗作都是在谈忧,抒发忧之情,那么,在三国鼎立时期,他为什么而忧?我们带着问题,体会曹操的心境,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大家的忧已经读出来了,但是读得太忧的话,是不是曹操的本意?他到底为什么而忧?。全诗分为两节,上下两节再分别划分两节,怎么划?

生:四个小节

师:我们来看,他“忧”的是什么,他这种忧的感情又是怎么贯穿下来的,我们来看诗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不是说忧,忧什么?我们古诗中写酒的不少,谁能举个例子?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

师:很好,那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忧的是什么?

生:人生短暂、易逝。

师:(板书——一忧:人生短暂)分析的很准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杜康能不能解此之忧?

生:我觉得不能,他喝完了还是忧,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既然杜康不能解其忧,那什么才能解决?他开篇所叹的是自己的人生短暂,还是在写别人的人生短暂?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来招纳贤士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别人的人生短暂,你们还没有成就事业,来投靠我吧,成就梦想。

师:好。除了忧自己和别人人生短暂,希望别人来投靠我,除此之外还为什么而忧?看下一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用典,看课下注释原来是指男女之间的相思,你穿的这个小衣服真好看,我整天想着你,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在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契合了曹操的心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即使我不去,你也给个信啊?他想用这个典故,暗示后面那句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天天都在想着你呀表达了他希望那些贤才来主动投奔他。

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话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意思是说你们来,我的属下会鼓瑟吹笙迎接你。

师:所以,他还是在忧,忧的是什么?

生:怕贤才不来

师:(板书——二忧:求贤不得。)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下曹操渴慕贤才的故事或是他对待贤才的态度?

生:(讲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

师:(补充曹操烧山求贤请阮瑀的故事及曹操对待陈琳和陈宫与魏种的故事)
这是第一大节,曹操的忧是通过其慷慨之气体现出来的,我们读慢一点,大家体会这种忧的变化。

(生齐读)

师:第一节看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句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他想干嘛

生:比兴。将人才比作月亮。他想招揽人才,掇,摘取

师:拿明月比喻贤士,我什么时候可以把你招揽过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虑,这种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生发出来,绵绵不绝,由此可见,他这种忧是持续性的。接着看以下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怎么解释。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这里写了两种人才的不同态度,一种是主动来投奔曹操的;另一种是处于彷徨犹豫不决的,乌鹊比喻那些贤才。

师:他解释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疑虑?到底是曹操去寻找贤士还是贤士自己找来了?这里的屈驾,是尊称还是谦指?(尊称),所以此处应该是贤士来了,千万不要以为是曹操寻找那些贤士去了。最后两句找同学说下它们的意思。

生:(翻译)诗人渴望天下贤才都来归附,表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师:同学说一下到底贤士来了没有?

生:来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师:既然贤士已经经历千辛万险来了,为什么还忧呢?

生:贤士来了,但还没有成就大事,也忧照顾不周。

师:所以,除了忧人生短暂,忧贤士不得,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忧,功业未就。三忧一脉相承。功业未就是对贤士不得的升华,这个升华就是贤士来多少,我都不会感到满足。(板书——三忧:功业未就)

同学们,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生:……用典。

师:那我们来概括一下用典的好处吧:

师生概括:(板书)

1.丰富诗歌的内容含量;2.使语言更加凝练,庄重典雅;3.扩大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师:这首诗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我们应该将这首诗背下来。下节课提问背诵默写,好,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还算满意,但对题目短歌行的解析省略了,课下问了同学“行”是什么,有的学生知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长歌行和短歌行。当我问及长歌行和短歌行的区别和特点时,学生顾名思义地答道长歌行篇幅较长,短歌行篇幅较短。对于长歌行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烈短歌行是微吟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这一特点就一概不知了。这是本节教学遗漏疏忽之处,后来又补充了这一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知识积累。另外,在诵读的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没有深入的去揣摩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读不出曹操那种渴慕贤才而不得的那种忧愁与苦闷及诗人的所表现的内在的那种雄浑气魄。我想,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结合诗歌背景,走进作者,抓住诗眼,反复诵读揣摩,方能感悟诗歌的内在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师,好,既然大家激情这么高涨,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地去听,读,然后过把写诗的瘾!在次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归园田居》,同学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生:放声大声地朗读。(有部分学生闭起双眼,摇头晃脑地读)

   师;第二遍我们带有欣赏性地去读,要读出诗里所渗透的情景,读出诗人的心理,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

   生:自由去读。(神情多样,煞有介事)  

   师:看来这一次是同学读的最有感觉的一次,但老师觉的最后一句要读的更深情一点,这样才能体现诗的深意,才能把作者那种回到田园后的悠闲、自得感受的更真切。(我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范读了一遍)

   生:又自己感觉似的读了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三个环节:认真地品。品什么呢?用一个专业术语叫妙点揣摩。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或几句,能说说理由吗?你觉着哪个字或词用的最妙,妙在那里?你认为这首诗作者在创作思路上有和特色,请举例说明。你能谈谈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吗?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陶渊明的那些诗,和这首诗相比较,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生:我觉的这首诗的个别词语用的很好。如:字,把作者不得已混进官场后的后悔很形象的写了出来。

   生:对,这个字还应有几分感慨,似乎有一言难尽,又有几多眷恋的意思。

   生:如果说是作者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 :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 :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意境独特,三是意象丰富,而陶渊明我们用一个字总结就是。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他的另首诗,《吟酒》看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归园田居》(其一)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师 :不仅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现在老师把悠然见南山中的字改为字,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没有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 当时的情形。(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的,老师改的字很显然没有原诗中的好,同学们很聪明。其实在诗里用哪个字好,不在于字是什么字,关键是那个字更能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态,更能符合原诗的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远离官场后,回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自得与悠闲,其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是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深深的人生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一道说话题,其实是一道仿写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交给你们的老师,好吗?

  生;好!

( 多媒体显示作业题:生活是一杯淡淡的清茶,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尝。生活是————————————————————————————————————;生活是————————————————;生活是——————————————————。)

  最后在学生的背诵声中下课铃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