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

(2012-03-24 22:37:53)
标签:

苏格拉底

6个问题

中庸

正义

虔诚

杂谈

分类: 随笔杂文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不论行至哪里,都会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曾经问过且被柏拉图写在他早期的对话录中的6个问题。第一问题是何谓德?他说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是否有德,要看它有无在促进人道的目标方面迈出具体的步伐,还要看它为达致那些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乎人道精神。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很到位。

 

如果要我回答德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是否有德,我会说:有德之人应该是按你期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的去对待别人,凡事不一定有目的,如果有一定以向善、向上、向美、和谐为目的,运用对他人、社会及自然有益、无损,至少危害最小化的手段,做有益或无损于个体成长、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的事,即使有损也是无意并愿意积极弥补。

 

苏格拉底的第2个问题:中庸是什么?菲利普斯与很多人探讨了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节制,有人认为是和谐,有人认为是避免极端,保持中间点和中间立场…… 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中,苏格拉底这样说:中庸的一个关键品质是知道自己的限制,而发现这些限制的核心便在于自知之明。

 

我更认同儒家的解释。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之道有三条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做到这三条,中庸与德性似乎没多少差别。我觉得,中庸之道,应该就是通过有德性、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方式、态度,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一个人的内与外的和谐关系,也就是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是凡人。无论是圣人、贤人或凡人,结果一样都达到天人合一,那么困而知之勉强行之又何妨?!

 

苏又问:正义是什么?是公平?公正?正直?人道?抑或是基于法律之上的公平公正正直人道?那么法律本身正义吗?就算法律能充分体现正义,那么驾驭法律的人能做到正义吗?我又想,局限范围的道德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正义放置于广泛时空的道德及历史文化背景下再来看,正义是否还是正义?我陷入了沉思……

 

从《苏格拉底对话:正义是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053a4010113eb.html)可以看出,正义总是基于一定的对象和目的而言的,正义或不正义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相信,不论我们是统治者还是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在自己一切的行动当中,都应致力于达成“一言一行皆本于坚强的道德基础,以变得更有道德为归趋”这样的理想。我想,要做一个正义之人就先做个有德之人的人吧。

 

善是什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是人性之善。苏格拉底认为,能够在有利于个人及有利于社会整体两者之间创造出一种长久平衡的行动便是善行。我想其实善总是相对于恶而言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知恶为何物那又怎知善?关键是如何让自己弃恶从善。当你明明可以阻止邪恶或可以伸手相助却袖手旁观时那也是恶。

 

勇是什么?为正义选择死亡的人(比如苏格拉底)勇吗?“911”事件中的架机撞楼者勇吗?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的人勇吗?为救人而殉难的消防队员勇吗?见义勇为而身陷危险的人勇吗?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选择自杀的人勇吗?一个贫病交加的人坚持咬牙活下去勇吗?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跟一个陌生人打招呼勇吗?

 

勇究竟是什么?我想,勇,应该是为了和谐、正义、人道的目的,而做出的超出常人或个人以往的承受能力或职责义务范围之外的或对个人具有危险的行为。所以,我以为,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能站在街头对着一个陌生人微笑就是勇,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跌倒在路旁的老人能不顾惹麻烦的危险上前扶一把也是勇。

 

新渡户稻造援引水户一位领主的话说:“当生时生、当死时死,是为真勇。”我想稍作修改:“当生时生、当死时死,当为时为、当不为时不为,是为真勇。”。只是这个“当”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标准,很难给出一个普世标准,但应该有一个大方向,那就是:以人类更高的善为依归。

 

虔心是什么?英文的piety一词解释为宗教上的虔诚、对父母的孝心、对国家的赤忱三种意思。我认为,虔心是一种对于某种信仰的忠诚、崇敬和坚守。也许你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你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基于人道和人类最高的善为准则的崇高的信仰。每一个忠于并践行崇高信仰的人,都可以认为是虔心的人。

 

虔心,可以体现在普通人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当一对夫妇面对不太友善的邻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很有启示。丈夫自问:“邻居为什么讨厌我们?我们曾经冒犯过他们吗?”妻子可不这么想,她问丈夫:“我们曾经做过什么事让人家觉得我们是好邻居?”就因为这份虔心,最终使邻里关系大为改善。

 

克里斯托弗•菲里普斯认为,卓越的个人和卓越的文明都有这样一些属性:他们都能向前看,他们都能监察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不只影响此刻活着的人,更影响将来的世世代代,并致力于当今的及未来的个人与社会的生活——而且不只是下一代、两代、五代,而是下一百、一千、一万代。

 

较之这种理想的个人和社会,不免感叹当今社会文明有每况愈下之趋。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虽然不可能给出一个具有普世性或者说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爱尔兰摇滚乐团U2的成员波诺的话却能为每一个追求有德生活的人提供指引:“说到底,你自己必须变成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那种变化本身。”

 

关于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其实问题本身或如何理解和回答都不是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又是如何用行动来解释和践行你所理解的德性、中庸、正义、善、勇和虔心的。波诺的话,换成我的更通俗的语言,就是:用你期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和事物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和事物。不妨先从我做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