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案例反思《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姜文林

(2014-03-20 16:36:29)
标签:

教育

分类: 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玩中学,学中玩”是我们小学科学学习的灵魂。这堂课的教学思想就是“在玩中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玩”。
为了《橡皮泥在水中沉浮》这课的教学,不要说自己心中的备课和教案,光教学预想实录就修改了六次;小组磨课集中了两个半天,零零散散的在这两个星期内几乎天天都有。于是就有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一体会。
一、关于学生的前概念
导入我是用“同学们:小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大轮船却能安然浮在海面上?今天我们就用橡皮泥来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我积极开动脑筋,对教材恰当的处理,收到满意效果。本节课“排开水的量”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是放在后面实验室才提出来,感觉不够突出。于是我把它放在刚上课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橡皮泥的沉浮的同时认真观察液面在放入橡皮泥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导出排水量的概念。
我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就了解到有些学生会说沉,有些学生会水浮,因为学生有橡皮泥是可以改变形状的前概念。所以就上的很顺利。
关于学生的前概念的了解和利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这次试教使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关于实验材料
本课教学的难点就是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难主要是难在现在的橡皮泥都是水融性的,放入水中就化开。如果都是一次性过去,教学成本有很大。
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可在试教的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组得出的数据是沉的排开的水量比浮的排开的水量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测得这样数据的小组重新测量。我发现:第一,这些小组的橡皮泥放进水中有一部分就化了,当他们再用这块橡皮泥做实验时,橡皮泥的重量已经发生变化了;第二,每次把橡皮泥取出,有一部分水会被带出来,这就影响下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第三,用来测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不是很精确,学生读出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以上因素都会得出不科学的数据。
经过试教和思考,我把本课的结构作如下改变:前面的实验都有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要做的就是探究橡皮泥浮的形状的排开的水量。把原来有学生自己做的对比实验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做的对比实验。结果,就克服了所有教学本课令人头痛的问题:橡皮泥糊的学生一手一桌,测到的数量又不准确。所以,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一个科学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效果,并不迷信教材,寻找最科学、最适宜教学的手段和材料,最终完成科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关于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是新课程改革下说的最多的话题之一,可是真正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教学这节课我和我的同伴就为此动了一番脑筋。
比如做橡皮泥一沉一浮的对比演示实验,水是透明的,由于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有很少,第一次试教时,我就发现后面的同学都好像是心不在焉的,这是怎么回事?经后面参与磨课老师的提醒,我才恍然大悟,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于是,后来就有了量杯上的两条的黑色标志。
还有,在学生汇报各组探究到的橡皮泥浮排开的水量时,我先用的是用电脑打出的表格,同样,前面的人是看的很清楚,后面的人看不清楚。如果全体同学看不清楚,那么这样的数据分析不就是在演戏?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上就出现了大大的卡纸。
现在我有些理解了,要面向全体教师首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也就是多把自己当学生看,最好多走到最后一排去看看,去听听。
四、关于合作
合作是我这节课教学的精髓所在。可是,在最初的教学中,学生合作的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一是在学生做能使橡皮泥浮的形状时,只有一个学生做,而其他三人就没有事了;二是小组代表发言,真正听的人不多。这我知道有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的问题,但是肯定也有自己的问题。后来,经过琢磨和同伴的合作,也就有了心得教学思路。首先,我要求每个组里必须选出一个纪律管理员,专门维持合作纪律;一个记录员;两个操作员;一个发言人。结果,四个人有了五个职务,合作学习时就变人人有事了,自然,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就变的较为到位。对学生的发言汇报,我在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是一个人有无礼貌的表现,如在听同学发言是必须面向发言人;同时,我要求发言人一定要讲礼貌,在发言时,首先必须说“大家好”,而且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我知道,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方法,学生自己是很乐意这样做的,就是缺少有效的引领和锻炼机会。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很难预料的,教师只有顺着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我知道这个道理,可在真正教学时,我常常会感到无奈。
在《论语》中,孔子曾教育学生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我们当老师的,要想把课上得完美,或者说让自己和学生都满意,就必须要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不管是课堂知识,还是课外资料,都要准备妥当,做到胸有成竹。但是我知道,这的确很难!不过,通过这次教学我也真正深刻的感悟到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