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我想要我能要》教学反思

(2009-02-24 11:24:16)
标签:

品德与社会

我想要我能要

品德教育

教育

分类: 课内比教学专栏

贾彦军

一、成功的体验。

(一)、教学目标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基于这一点,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是综合的。通过教学让孩子懂得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要珍惜每一分钱,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学习选购商品的生活技能,懂得合理消费要有计划、不浪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想要的能不能要,怎样合理用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让孩子在与生活联系的活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课堂内容生活性。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中着力改变过去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着力改变忽视孩子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孩子的现实生活的教学格局,以“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孩子内心世界的冲突,激活孩子们心中积淀的生活经验,努力使道德知识、道德意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得到孩子的认同,使知识的种子、道德的意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着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本课时教学我把孩子看作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把孩子的生活情境融入到品社课堂中,让孩子的情感萌发于真实的感知,让品德教育“真实”起来,使课堂教学具有感染力,让思品课成为一节充满了生命力的课。

  1、我努力紧密联系孩子生活实际,努力体现教学从生活中来,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指导思想。比如新课伊始就从孩子与父母逛街谈起,让孩子们谈一谈父母在逛街中为自己买过些什么?自己还想要些什么?把自己最想要的三样东西写在购物计划表上。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谈起,聊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兴趣盎然。然后我又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表“我一年的生活学习开支”,让学生感悟到当我们什么都没要时,父母其实已经为我们花费了很多,这可能是孩子先前所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进而通过配乐图片谈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苦,联想到自己父母挣钱的不易,感悟到“我想要”到“我能要”之间的差距。实际教学中,这一块的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数字、图片与心灵的对话,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我在教学中又力争使教学回归生活。比如通过“帮帮小星星”这个教学活动,通过帮助“小星星”的父母,教育小星星不盲目攀比、不浪费资源、确实需要、经济许可、消费要有计划等科学的消费观与价值取向,使孩子在情境中进一步提升生活经验。再如参加“商场物品展销会”购物活动、到自主设计“我的一顿午餐”使孩子良好品德形成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之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的活动,把品德教育与孩子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在课外活动中体验生活。这就是从孩子的现实遭遇中,从孩子内心世界的冲突中,抓住教育时机,塑造孩子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三)课堂教学活动性。

  活动性是《思品与生活》课程的三个基基本特征之一。《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活动是思品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孩子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强化活动德育的思想,构建思品课堂活动教学的新形式,以活动促进孩子品德的发展。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我把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具体设计为“说说‘我想要’”

“确立消费观”“帮帮小星星”“商品展销会”“今天我当家”五大部分的活动情境,力图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写写说说我的购物计划,帮帮小星星,拍卖商品,设计午餐等一系列孩子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孩子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要珍惜每一分钱,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教学开放性。

  开放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五个开放”。

  1、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程范围。在教学中,我努力实现大“品社”观,创设大“品社”环境,使“我想要我能要”不再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使教学不再限于教室、校园和单一的教材里,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把课内外联系起来,把校内外沟通起来,使《我想要我能要》教学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拓展、延伸。

  2、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程功能。我设计出符合三年级孩子实际的练习方式:1、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2、小组讨论说说小星星的要求哪些可以答应哪些不能答应。3、进行小小商品拍卖,说说图中的商品自己可不可以买。理由是什么?4、为自己设计一顿既经济有合理的午餐。

3、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这节课开放课程结构主要表现在“学科间的融合”,如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前调查,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的必要支出,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都体现了新课程下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体现了思品、社会、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4、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三维”目标的开放。注意引导孩子学习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培养孩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孩子经历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探究、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注重孩子学习的实践和体会,注重孩子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孩子的主体性,让所有的孩子都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品德与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概言之,就是要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自然渗透品德教育。

5、开放《品德与社会》实施方法。在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只是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让孩子在与教师的平等的对话中感悟和体验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要珍惜每一分钱,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懂得合理消费要有计划、不浪费。

(五)、课堂评价激励性。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三个评价目的之一。因此,我在教学特别注重孩子全员参与、民主参与、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孩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参与教学,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本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好词佳句教师都给予充分地肯定。课堂上,教师不时地用“你真懂事”,“你的想法真好”,等语言鼓励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挥评价的调整、改进和激励功能,使每个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还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提炼。

  教学中,虽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教学语言重复、启发不到位、缺乏亲和力等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概括与提炼。

  2、课堂组织调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中虽然在“动而有序”“动而不乱”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还存在着对个别无序的现象,从中将促进我在课堂组织调控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

  3、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中,对“借班”中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教学应变机智不够到位,致使在时间的把握上存在着拖课的现象。教学应变能力将是我今后工作中一个需努力提高的方面。

综上所述,我虽然感到有距离,有压力。不过,有压力就有动力,我将不懈努力,不断地锤炼,让《品德与社会》在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