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语》的训诂(一)

(2015-04-30 19:37:1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论语》的训诂(一)作者:

另类的快乐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为孔子门人所记录的孔子言行,其中也有少部分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有子、子贡等人的语录,也还是围绕着对孔子的教导的思考而展开的。总计分为二十章。此则是第一章“学而”的首则。此章言论多是围绕基础的人格培养、道德修学的。

1.

“子”是尊称。“孔子”的称呼的本意原是指“孔家之子”,而“老子”其实就是“老氏之子”,“孟子”就是“孟氏之子”。在先秦时代,有姓有氏,便意味着此人有来历,上溯血统总能找到尊贵的祖先,因此称人为某家某氏之子,自然便为尊礼。因为,事实上,还有大量的平民,乃至为奴者,是没有姓氏的。而得称为“子”的,也并不是专指男性,譬如在《论语》中也出现过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则是女性。

“子”的称呼在当时作为一种尊礼的习惯,在《论语》中专指“孔子”,孔子的门人称孔子为“子”,而不是​“孔子”,这是因为避其姓氏的极亲密极尊敬的称呼。因此,从此处应可体会“儿”与“子”的含义的不同。起初,“儿”与“子”并不是连用的,而“儿”有孩童之意,也更口语,而“子”则更特指血脉继承关系。若是称人为“儿”肯定是侮辱,但称为“子”却反是尊称。因此先秦有地位的君子,其儿孙众多,但“子”通常则是指有继承权的“嫡子”。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名称,也是类似与宗族地位有关系的。“公”其实就是“太公”之意,原是指宗族的首要尊长,如亲祖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般;侯,其实就是“候”,候补,协助“公”进行宗族管理的其次的尊长,如父亲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般;“伯”,是比侯在次一级的叔伯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般;子,是嫡子;男,是非嫡子但也是父亲所亲生的。由此来论亲疏尊卑,又再延伸至政治性的爵位封侯。

2

“​学”,就是学习。但现今“学习”二字连用,在先秦时期“学”与“习”是不一样的。

3

“习”,是练习应用,是“学”之后的事情。不懂时要“学”,学懂后不熟练要“练习”,才能算真正学会,得以应用。习的本义是小鸟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也就是说,“学”更重在于简单的模仿以及理论,“习”则侧重于实践融会贯通应用。所以“学”之后,应当是“时常”而不只是“时而”能够练习应用,以至熟练掌握。对于所学的本领或技巧,若能如此,没有人不能成就的,也因此才会有学习的快乐。孔子此则专门指出学习是有甚深的快乐的,可远比吃喝娱乐的暂时的刺激性的快乐要本质得多了。

4.

“说”,为“悦”的通假字。“悦”是内心深层而非肤浅的快乐​。“不亦说乎”?——“不是很愉悦吗”?为什么人不应该只去追求吃喝玩乐呢?因为另有更深刻的快乐与喜悦,不是物质刺激所能比拟的。

5.

“朋”与“友​”的含义是有不同的。在先秦,此二字的含义差别更明显。“友”是非亲缘的亲密关系,相处友好愉快;而“朋”则更进一步表示因有共同志向或抱负所产生的亲近友好。从“朋”的造字上有两人比肩而行的象,可知与“友”在含义表达的侧重点上的不同。“有朋自远方来”,有共同抱负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这当然是很快乐的了。这与仅仅是酒肉朋友聚在一起吃喝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6.

“知”,知道,了解。“人不知”,人们不理解不知道你的能力,不肯定你。​

7.

“愠”,微怒。没有表现出来或觉察不到的生气或怒意。“不愠”,不为人所理解,却心里毫不挂怀,连一丁点的不满不悦都没有。​

8.

“君子”者,“君之子”也。君,其本意为领导​与管理。君子,有权利继承领导权与管理权的人。这样的人,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不能仅仅因为世袭地位而成为所谓的“君子”,更应该是以其德行能服众而成为“君子”。追求成为一个“君子”,在当时,从多数人的角度来看,即是一种对世俗社会地位的追求,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孔子进一步指出,哪怕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用,若此人已是心性高贵平和,不也已经就是“君子”了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