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半个城的人朋友圈都是古城开放。
毕竟这算是原址,每个人的儿时记忆,再远点的书面历史,这个城真正的过去。
最不喜凑热闹,两波人约,都拒绝了。
可老友H直接在到我家路上,通知我起床,到楼下等我。她说老公陪他都不要,必须我,因为我俩在那成长过。
只好起床,出发。
只是除了一段青石条板路,是熟悉的,其余面目全非。
而文庙,后来的12中,呆过三年的地方,依旧在的大成殿,还在废墟中呆着。
倒是中江桥分隔了的西边,淳良里,堂子巷里,未拆,人已全搬,杂草丛生,植被已覆的屋顶。
有扑面而来的回忆。
东、西、南、北门,地名仍用,故名思意,是城墙包围的古城四个门。几十年改造,思路一直变,拆建早无法恢复如初。
北门倒下的牌坊,屹立在平空而起的鸠兹古镇。
城门外,顺青弋江,水运发达,平民百姓的集巿,从南门湾、米市街、花街、油坊巷、上长街、中长街、下长街,长达十里的繁华,断裂在岁月里。
其实,也正常。城已扩大了多少倍。
只是今天,回忆,也算一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