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国工匠 第五集解说——摘录

(2017-07-07 11:44:14)

 

    200716号,江西省靖安县发现了一座东周墓葬,经过半年多挖掘,地下世界全景展现,墓坑里竟然装着刮纱刀、打纬刀,以及木质的绕线框、梭子、陶纺轮等,这些物件被考证为纺织工具,而墓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珍宝,就是纺织品,可令人极度焦虑的是,墓中堪称稀世珍宝的这些古代织物,都与湿软的泥沙混为一体,已经成了泥糊状,一触即碎入水就溶。

    古丝绸修复领域的资深专家王亚蓉精心撮取墓中的古丝绸泥糊,拿出去冷藏起来,9年后的20167月,在冷冻后的古典泥糊中,提取东周丝织品的工作开始了

    冷冻九年的时间长度,对沉睡20多个世纪的东周丝织品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王亚蓉则已经从当年的花甲初度到如今的年逾古稀。

 

    不足尺方的一块织物,打开它的古老泥封,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历史的面目在王亚蓉眼前呈现,这是珍存千古的工匠杰作,这是东周的颜色,这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精致纹理,在200倍的显微镜下,丝绸的经纬线清晰可见,每厘米排列240根经线,每根线的直径只有0.1毫米,现代化设备织出的高档布料的经线密度大约是每厘米一百多根,而两千六百多年前的祖先,用手工织机做到了1厘米排列240根经线,东周女工纺织秀手的精妙,让电脑时代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把冷冻后的古丝织品从泥土中剥离出来,进一步还需要从清洗、染色,刺绣,织造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而要把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织锦复织出来,更是需要丰富的纺织考古经验和传统织造技艺的功底。王亚蓉要对织锦出土的地域、年代进行考证,还要结合当时的纺织方法,才能设计出完整的修复方案,修复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多年,这件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织锦,复织出来尚需时日。

 

    纸张摩拓,陶瓷烧制,丝绸织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们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中国元素,这些贡献的主要技术基础是工匠的劳动,从上古直到当今,中国工匠们以自己的扎实创造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他们的劳动经典源源不断充实着民族文明宝库,证实着中华民族在精神原创内涵和物质生产领域的浩然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们的时光
后一篇:潮白河之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