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导游词 |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佛教圣地――广胜寺,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高距霍山脚下,该寺不但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而且以飞虹塔之独特,<赵城藏经>之稀有,元代壁画之珍奇而闻名中外,因为它在中国的文物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广胜寺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比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只晚80年,可见它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广胜寺原名俱卢舍寺(也叫阿育王塔院),到了唐代大历四年(769年)经汾阳王郭子仪推崇,扩建并改名为广胜寺。广胜寺有两个含义:广的含义是佛法无边,广大于天;胜的意思是广胜寺建在风景优美之地,其美无与伦比,总结一下广胜寺就是广大于天,名胜于寺的意思。
(带游客至观塔最佳处)各位游客,这就是广胜寺的第一绝――国内首屈一指的七彩琉璃塔,该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至明嘉靖六年(1527年)竣工,塔的造型是八角十三层,塔高47.31米,自一层往上逐层都有明显的收缩,最上一层只及底层的三分之一,塔形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设有入口处,各位请往上看,塔的外表全部镶嵌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琉璃构件,有花鸟、金刚、房屋、斗拱、角柱、望柱、垂莲柱、莲花、佛像、花卉、写兽等,形式多样,色彩绚丽,一层一组图案,从上到下没有重复的内容,该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飞虹塔,这是因为塔上的琉璃构件受到阳光的折射后在塔的周围形成一道道飞动的彩虹,远远看去非常美丽,所以称之为飞虹塔,从这个塔的造型结构式样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物理上折光原理了,在塔的每个角上都挂有铃铛,当有风吹动的时候它就会发出悦耳的音响,使人爽心悦耳。中国的琉璃专家陈万里在参观完这座宝塔之后,惊奇地称该塔是鬼斧神工,在1962年科学工作者研究这座塔时发现匠人尚延禄、王述章等工匠的题名该字,他们都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建筑家,由于他们精湛的技术,因而广胜寺的飞虹塔被推崇为中国琉璃第一塔,堪称国宝。
(至前殿)这是上寺的前殿,也称为弥陀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但仍保持着元代结构的特点。
在弥陀殿佛坛上是铜铸的阿弥陀佛,前面是释迦牟尼像,东西两侧是泥塑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两尊泥塑可以说是广胜寺的泥墪精华,她们面庞丰满,衣带飘洒,比例适度,姿态优美,是元代泥塑中的佳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从前面看是直立的,从后面和侧面看都是向前倾的,从艺术上讲塑像的比例是适度的,并且给广大游客一种亲切的感觉,虽然塑像前倾,可它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清康熙年间八级地震也没能改变他的形象,可见它有可相当深奥的力学原理请看这些经柜,在佛教经典史上闻名中外的罕世孤本金版藏经(俗称赵城经藏)就曾存放在这里,现在这部藏经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北京图书馆。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是东汉至北宋年间的著名高僧积数代辛苦而写成的。参加编撰、翻译的中外高僧多达三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人。这部经典编写完后,在金皇统九年(1149年)由以山西平水县(今临汾)的尼姑崔法珍断臂盟誓,化缘募捐长达三下余年,共请名师高手篆刻了二十五年,才使世界第一个七千卷的大型巨典式大藏经典得以问世,当时共印刷了43部,每部七千卷,但现在只留下一部,也就是曾经存放在这里的<赵城金藏>汇集了佛经、史料,并且字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楚,是极为珍贵的罕世孤本。现在这里存放的是以<赵城金藏>为蓝本的名为“中华大藏经”,请各位到前殿的后大门,这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大肚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扡所以坐在弥陀佛之后,因为他是未来佛,是佛的第二梯队,他在修行56亿七千万年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佛。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中殿-大雄宝殿,在参观之前请各位先仔细看一下中殿前面的这二棵柏树,它们都是唐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左侧的柏树向右扭,右侧的柏树向左扭,被称为“广胜寺一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没有科学的答案。
现在请各位参观中殿,又叫大雄宝殿,它是佛教寺院的中心所在殿内中间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这几尊佛像是木雕的,佛像体态丰满,形象逼真,再请看这佛龛木雕的花卉等图案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都是明代的木雕精品,各位抬头看这块“光辉万古”的牌匾,这是清朝的第三个皇帝雍正亲笔书写的,是该寺的镇山之宝。大雄宝殿两侧是铁铸的十八罗汉,他们神态各异,各有千秋,释迦佛的背后不坐着观音菩萨,因为背对而坐也称为倒坐观音,两侧是其左右胁侍善财童子和龙女称为童子拜观音。
在往后殿走的途中我们要路过两个偏殿:一是地藏王殿,中间端坐的是地藏王菩萨,他是地府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两侧各有五位阎君,在下方还有6位判官,两边的童男童女手里拿的是生死薄,在这里组成了一冥府世界。
后殿称为毗卢殿,又叫天中天殿,它是元代大至二年(1309年)创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殿内的神台上供有主佛三尊,中间是毗卢佛,左边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药师佛,前面是四大菩萨,他们分别是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前面的是铜铸千佛台,释迦牟尼稳坐莲花台,高2.02米,周围的小佛像整整有一千个,所以称为千佛台,殿的东西墙壁绘有五十三佛像,系明代所绘,下方的木雕神龛里是三十五佛,铁铸与墙壁上所绘的五十三佛像加起来和称八十八佛,在殿内的四个角有四大圣王在大殿的门内侧是哼哈二将(哼:红脸,名郑伦;哈:黑脸,名陈其)他们被为守门神.
各位请看,在前明间隔扇上碉楼着六种圆心相交的漆花,匠心独具,极其精美,请各位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它可以构成好几种图案,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
在后殿的外面墙上二个石碑,一个是唐王李世民为广胜寺书写的,一个是汾阳王郭子仪写的奏章。
后殿的后面有一洞,人称神仙洞,关于这个洞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唐朝时,广胜寺紫气缭绕,山青水秀,香客众多是出家修行的好地方。有一天傍晚,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道人,要求借宿,但寺内实在找不到可住的地方,道人见住持十分为难,便说:只要有个小洞,能栖身即可。住持无耐,只好交款道领到后院小崖上的石洞里,抱歉地说:只有这个地方。道人笑着说:正好正好。次日凌晨,住持去请道人用斋,发现道人不见了,众僧非常非常奇怪,寺门未开,道人怎么出去的?正在纷纷议论,住持看见壁上有诗一首,墨迹未干,上写“洞府别有天,宾至伴云眠,来朝庐山去,此处好参禅”,有人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其义是“此处好参禅”,主持便命人在洞口挖了一个小洞,内塑吕洞宾像,此后人们便将这里称为“神仙洞”。
(引游客至下寺)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下寺的山门,这座殿称为天王殿,是一座元代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檐下无廊柱,天王殿的后面是下寺的前殿,是明代重修的,在两侧还有清代增建的钟楼和鼓楼。
下寺的主殿是大佛殿,殿堂体形庞大,气势威严,面宽九丈四尺,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门额上挂有巨大匾额,匾上有赵城知县李寿芝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根据李白的一首诗的内容而所书的<宝筏金绳>四个浑圆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往里参观,大殿始建于1319年,是为纪念传说中的霍泉水神而建的,各位请看,这是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它面阔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四周有回廊,殿内设有一神龛,龛内塑有明应王坐像及侍者立像,据史书记载:李冰被称为大郎,霍泉水神庙中的水神塑着的是大郎的塑像,着秦汉服饰,照此推理,水神应当是被秦时封为蜀郡守的李冰,龛前两侧各有二像侍立,请各位仔细看一下他们的表情各异,你们可以想象出此刻他们正在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殿内四壁布满了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多为民俗十分珍贵。它们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所绘,东西两壁各宽三米,总面积197平方米,这些壁画反映出我国元代壁画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反映了劳动人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迫切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面貌,1949年华北高等教育委员图书处所印刷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把这里的壁画称为元代巨匠手迹,其为罕见。
我们首先从西壁开始,西壁的主要是“祈雨图”,是霍泉南渠受益户集资绘制的,画面的主要部分,水神明应王巍坐中央,四位侍臣站立两旁,侍者之后有护卫和百官士卒--一个地方官手拿一块布上面写有“清风细雨乾坤令”的长绸,下地跪拜,向水神求雨,西壁的北上端是水神打球图,画面上有两位神仙在打球,另有两个作裁判,元代打的球好似高尔夫球,打球的人手里各拿一要棍,地下挖个坑,把球打进即为赢。下端迷水神下棋图,这两组壁画是研究我国元代文体活动的重要资料。
东壁的画称为<降雨图>,是霍泉北渠受益户集资面绘的,主要部分和两壁一样画着水神明应王像和文武朝官男女宾御,不同的是在上部绘有分管击雷、闪电、呼风、唤雨的十一位水神,正通过龙口把雨降到人间,东壁的北部部分插入一段水神宫庭生活的描绘,主要部分是称为“买鱼图“的这幅壁画。请看在上部有五个穿袍戴靴有胡须的人,系掌管水神内府的食官,其中一位三绺胡须的人正在执秤,秤着三条鲤鱼,对面是躬身而立的卖鱼老人,老人仰面正视扫秤人的脸色,让人有一种乞怜的神态,另有两人目不转睛的注视放在秤杆上的秤陀,只怕份量不足的内心情感完全显于躯体动作的线条的表现出来。
南壁的东半部绘着最为著名的元代戏剧壁画,在壁画的上端,写有“尧都见爱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舞台横额,下面是一个民间剧团在登台作戏,画中方砖铺地,幕帷悬挂,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演出已经分前后台,上下场了。壁画共有11位人物,7男4女,第一排正中的那个人,身穿红袍的那们就是这场戏中的主角忠都秀,我们从上场的道具、服装、化妆上可以看出当时演出的行当已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分类了,从所拿的乐器上看已有刀、剑、牙简、扇子之类了,人伴奏的乐器上看已 有笛、鼓、拍技等乐器了,化妆上已开始勾脸谱挂长须、衣冠、软靴等服装都已戏剧化了,充分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杂剧已处于极盛时期了。
这些壁画为我们研究元代戏剧、文化、体育、建筑、民俗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可贵的历史资料,壁画的绘画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清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
每年的阴历三月十八为水神的生日,到这天这是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会期三天,那个时候,在通向广胜寺的一条道路上到处是前来赶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