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州习惯短语拾零

(2018-09-30 15:31:31)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东篱记事

    方言习惯短语,有人也称作方言成语。袁州方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习惯短语,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短小却蕴意丰富,风趣诙谐却含深刻哲理,是袁州人民智慧的体现。我生于袁州长于袁州,对于家乡方言有一种特殊感情,对于富蕴乡土气息的习惯短语更是喜爱有加。近年来,我搜集、选择了一些习惯短语,略加叙述,连缀成篇。当然,所选内容与袁州方言习惯短语的海量相比,万不及一,只是希望借此与大家共同分享袁州方言的魅力。

 

搣开肉来缩盐  袁州方言中,“搣(读mie)”是掰的意思,如“搣只螃蟹足吃”,“ 搣开”也就是掰开的意思;“缩”则有腌的意思,如盐腌肉就叫“盐缩肉”。“搣开肉来缩盐”一语,来自制作腌肉的生活经验。腌肉时遇到肉厚的部位,比如火腿,不易进盐容易变质,因而就得在转子骨处用手指或尖刀戮个口子,然后搣开口子将盐直接塞进肉里,这样腌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袁州方言运用中,和许多习惯短语一样,“搣开肉来缩盐”只是个比喻,并不是就事指事,它喻含有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实话直说、直指要害等诸多意思,表示一种直率的态度,所以说这话时可以大义凛然:“今日我就搣开肉来缩盐!”

 

割开扁颈来透气  袁州人说的“扁颈”,就是脖子。有位在袁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朋友,他说最不理解的就是脖子明明是圆的,为什么袁州人却称它为“扁颈”。我算得是土生土长的袁州人,对袁州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但说句老实话,我对“扁颈”一词也是百思不解。估计它是客家话的遗存,因为粤闽有些地方的方言也称脖子为“扁颈”。扁颈除了连接脑壳与身子外,在袁州方言里还表达有两大功用,一是吃饭,二是透气。奇怪的是袁州人正说吃饭时,似乎与扁颈没有多大关系,倒是骂人时常常提到,而且骂得蛮狠:“肿扁颈”或者“吃哩肿扁颈”。甚至“肿扁颈”还成了吃饭的同义词,当然是带贬义的或者是戏谑性的,在乡下常常听到妇人家粗声大气地喊自家小孩“快回来肿扁颈啊(有时也说“肿颈”)”。气管包裹于扁颈之内,扁颈自然就是透气的要道。透气顺暢时,不太注意扁颈,反正它每时每刻都在,也没闲功夫去关注。如遇透气不顺暢,比如生气发怒时,普通话会以“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来形容,袁州人则觉得生气是因扁颈包裹太紧,导致气透不顺,于是拿扁颈来形容生气的程度,程度较低的“气得择(抓的意思)扁颈”;如果生气到了极点,择也没效果,那就要“割开扁颈来透气”,不割气难透。当然,这与割颈自杀是两码事,那是真割,这只是说说而已,千万莫当真。

 

借哩你咯米还哩你咯糠  欠债还账,天经地义。如果借米还糠,就有失忠厚,为人所不容。因而,袁州人看到别人对自己态度不好时,往往会反问一句:“我哪借哩你咯米还哩你咯糠?”借米还糠是非常极端的,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没有,即便有,也是极其罕见的。然而,袁州方言却借这种几乎不存在的极端,刻意制造一种尖锐的反差,来渲染、夸张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使得语言的感染力大幅度增强。

 

裸食子死括条蛇  袁州方言称乞丐为“裸食子”,这好理解,穷得什么也没有了,赤条条无牵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裸食子虽然穷得什么都没有,却都随身养着一条蛇,讨饭时当道具,平时当宠物。那蛇传说有灵气,是裸食子的传家宝,也是最有价值的家当。裸食子将蛇看得很重,平时要抓些蛤蟆、老鼠喂它,乞讨到了肉食也要与它分享。如果有一天,裸食子的蛇突然死翘翘,后果会很严重,裸食子的天就等于塌了一大半。袁州方言关注到了这一点,将它概括成一种人生体验,于是有了一句“裸食子死括条蛇”,用以形容因重要条件丧失而突陷没道理可想的困境。袁州方言好像很喜欢拿裸食子说话,如“裸食子嫌饭馊”,就是形容那种没有条件讲条件的人,却不知趣地提条件;而“剥裸食子咯裤”,则是形容那种专门欺负弱势群体的人,当然也可作自嘲式调侃,轻描淡写地说“你咯是剥裸食子咯裤哟”,装装可怜。

 

泥菩萨都会开坼  菩萨立于寺庙、神堂之中,色彩辉煌,活灵活现,神气十足。但是时日一久,难免会色彩剥落,甚至泥胎开坼,如不及时维护,则令“神之格思”有些尴尬。袁州人观察到这一现象,于是将泥菩萨与时间联想在一起,以“泥菩萨都会开坼”来形容时间的长久,这有点像普通话所说的“黄花菜都凉了”。这话在日常生活中多用,许多人随口就说来,除了形容时间长久,还可扩展到其他意思,比如说“等得你来做时,泥菩萨都会开坼啰”,明显是抱怨别人太拖拉,做事不积极主动。

 

一个锅要补一个补要锅  锅子是家用重器,那怕穷得家徒四壁,三口土砖搁只灶,灶上也得支口锅子;如果连锅子都没有,那就成了祼食子,只得四处讨饭了。因而,人们将锅子看得很贵重(就以前而言,价钱也不菲),就是破了坼了烂了眼,也舍不得丢,得补。于是衍生了补锅行当,名列三十六行。这个行当与家庭生活关联紧密,谁家都有锅烂了要补的时候,所以从前常有补锅匠走村串户吆喝着“补锅啰”,而且每每都能揽到不少生意。烂锅子与补锅匠是相辅相成的,袁州人将这种关系形成了一句很具哲理的短语:“一个锅要补,一个补要锅”。“锅要补”和“补要锅”,肯定不只是单纯说补锅这回事,它可以扩展到任何带有相互需求、相辅相成的事体上,而且这其中还带有天然巧合的色彩。细细想想,“一个锅要补,一个补要锅”,正好!世界上哪还有比这更巧的事。

 

三工冇生意伙计吃伙计  生意竞争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却也血雨腥风,残酷得很。“三工冇生意,伙计吃伙计”,就是袁州方言对这种残酷性的总结。说这则短语,得用心关注“伙计”这个词。何为伙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是合作的人,二是旧时指店员或长工。我理解“伙计”,就是指合伙人和同事,也就是自己人。生意竞争本是对外作战,但是如果没了生意,而且只需短短的三天,外争就转换成内斗。“伙计吃伙计”,这个“吃”字用得极好,写尽了竞争的残酷性,而自己人相残更是将生意竞争的残酷性烘托到了极点。不过,“三工冇生意,伙计吃伙计”一语,不啻形容生意竞争,凡是内部相争、自相残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都可用它来表达。以一喻多,以小见大,是习惯短语的显著特点。

 

唆狗进簕蓬  袁州俗称打猎为“打铳”,目标为大型野兽的打铳叫“打大山”。打大山除了要有猎人,还得要有猎狗,猎狗也就叫“打铳狗”。打大山如同打仗,要事先排阵布兵,一部分猎人分守各处要径、关口,等待猎物,叫做“坐垱”;另一部分猎人去寻找、驱赶野兽,充当先锋的则是打铳狗。打铳狗嗅觉灵敏、快跑如飞,唆狗人一声断喝“去啊”,打铳狗听着指令就发飙,要上岭便上岭,要过坳便过坳,要钻簕蓬便钻簕蓬,競競业业,一点也不晓得偷奸躲懒。簕蓬就是荆棘丛,野兽喜欢藏身其中,人却艰以涉足,打铳狗却不怕,一声唆使便无所畏惧去钻,这是十分的苦活累活。每次打大山,立大功的都是打铳狗,分得的成果却只是杂碎下水,所以打铳狗堪称任劳任怨的模范。袁州人将打大山的过程,概括成一则习惯短语“唆狗进簕蓬”,并不是单纯叙述打大山的艰辛,而是移用在人事上,形容那种专会使唤别人做难事苦事结赖事,自己却袖手旁观得好处的人,带有明显的贬义。它也可以作为抱怨、指责,如说“你咯是唆狗进簕蓬”,就是怼别人不公平,让自己去做难事苦事结赖事。

 

草内地寻蛇打  袁州方言有些很古老而又独特的用词,比如上午叫“上昼”,下午叫“下昼”;内面叫“内地”,外面叫“外地”。“草内地”就是草内面的意思。草内地有以东西呢?可能有很多,但是最恐怖的是可能会有蛇,尤其是阴险、歹毒、可以致命的毒蛇,想想就害怕。“寻”作寻找词义时,在袁州方言中读作qin。“草内地寻蛇打”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慨。人家怕草内地有蛇,不敢贸然而行,却有人偏偏主动到草内地去寻蛇打。在袁州,说“草内地寻蛇打”,绝对是种赞誉,是专门对那种敢于硬碰硬、不畏恶、不服邪、除恶务尽人物的夸奖。打铁还需自身硬,寻蛇应有真功夫,敢于自称草内地寻蛇打的人,得有一定的胆气和魄力;被别人称作草内地寻蛇打的人,那肯定是响当当的人物。

 

出锯屑哩  袁州方言读“锯”为gei,如锯唧、锯匠、锯楼板,锯唧锯木脑牯、篾片哩肯定会有锯屑,袁州人也将它哩化了,叫“锯屑哩”。竹头木屑自古有之,自古也视为废物,陶侃废物利用,“竹头木屑”成为千古佳话。但是,袁州人从不将锯屑哩视作废物,夏天燃着可以熏蚊虫,冬天烧着可以熏腊肉。更可称绝的是,袁州人将“锯屑哩”一词运用成为一例习惯短语,而且出嘴率非常高。普通话有露出马脚、出纰漏、出漏洞等诸多近义词话,袁州方言却一语蔽之,用“出锯屑哩”四个字,就将它们的意思全部表达到位。为什么一句“出锯屑哩”能表达那么多意思呢?我想,这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管做了什么事,尤其是坏事,不可能不留下痕迹,而“锯屑哩”是最形象的比喻,“锯屑哩”就是现行痕迹,是难以抹没的痕迹,不管你是光明正大地锯,还是偷偷摸摸地锯,出了“锯屑哩”就留下了痕迹。

 

仰你咯柴唧摮你咯脑  袁州方言保存了许多文字的古义、古音,而有着极浓郁的古意。比如“仰”字,《正韵》注曰:“恃也,俟也,资也”,也就是说有依赖、依靠的意思,因而有仰承、仰赖、仰仗、仰给等词组。袁州方言也常说“仰”,就有古意,如“仰你咯钱买咯”、“仰是渠(gei)咯东西”等,话中的“仰”就可解释为“恃也,俟也,资也”。袁州有一句常用的短语:“仰你咯柴唧摮你咯脑”,“摮”读ao,是击打的意思,《公羊傳·宣六年》“膳宰熊蹯不孰,公怒,以斗摮而殺之”中的“摮”就是这个意思。袁州方言说“打一棍子”为“摮一棍哩”,这句短语语气极为温柔,不说“让”而说“仰”,不说“棍哩”而说“柴唧”,可以直译为“仰仗你的小棍子打你脑壳”,深层意思却非常丰富,一言难尽,可以说是袁州版的“请君入瓮”。

 

鬼打牙诛尽法无谋  袁州方言将巫师、神汉、土师称为“牙诛”。牙诛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以驱鬼逐邪为职业。据说牙诛驱鬼逐邪有三大招法,首先是伐角肩,袁州方言称侧身翻筋斗为“伐角肩”,驱鬼逐邪时就是往鬼邪方向伐一个角肩过去;如果伐角肩没奏效,接下来就向鬼邪方向撒米谷,同时口中念道“米谷大似神”;前两招如果都无效,最后一招就是打令尺。如果三招使出,统统无效,那就成就了袁州方言的一句习惯短语:“鬼打牙诛,尽法无谋。”这句习惯短语很有趣,牙诛以驱鬼逐邪为业,如果法术用尽了,办法没有了,那就该遭鬼打。这话运用到生活中,就表示竭尽全力、无法可想了,比如:“我硬三十六着尽底,鬼打牙诛,尽法无谋,再无法子可想了。”

 

劙人不拣日子  “劙”字普通话读“li”,有割和劈的意思。《玉篇》注曰:劙“分割也。”《博雅》干脆注为“解也。”但是,“劙”在袁州方言中读作“lie”,这个读音与粤语相同,常常用作动词,贬义有作弄、作害、欺骗的意思,如说“某人蛮劙人”、“劙死人”、“会把你劙死”等;也有中性的,意思是逗弄、弄事,如“莫劙得细人唧哭”、“把某件事劙竟下唧”。故意劙人可恶,经常故意劙人就更可恶,袁州方言将那些以故意劙人为乐的人,形容为“劙人都不拣日子咯人”,谁能得到这个称号,说明他是个坏到了髑的人物,而被人们嫌得出屎。当然,有时偶然因为别人而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责怪说:“你硬劙人不拣日子,劙得我如何如何。”这话中的“劙”是中性稍稍偏贬,程度与前一句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辫子都跑直哩  袁州方言喜欢撑伞戴斗笠,比如一般情况下说“跑”为“迫”,但是有时为了加强“跑”的语气,会说“起迫咯跑”,而形容跑得快,则会用一个很夸张的短语:“辫子都跑直哩”。这里所说的辫子是指男人的辫子,说明这个短语是在清代形成的,因为只有那时的男人才全体有辫子。所谓“辫子都跑直哩”,是说人跑时,辫子像骏马飞驰尾巴扬起来一样,成为笔直一根,可见速度之快,这是极其夸张之词,也极其生动形象。奇怪的是,清代以后男人不再留辫子了,然而“辫子都跑直哩”这个短语,却仍保留在袁州方言中,说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永远都有生命力。

 

黄老鼠拖蛇  袁州人叫黄鼠狼为黄老鼠。黄老鼠有两大秉性,一是喜欢偷鸡吃,二是蛇的死敌。黄老鼠既然是蛇的死敌,有时候也就是人的朋友,小时候在野外遇到蛇,就会大声喊道:“死蛇,死蛇。黄老鼠来哩!死蛇,死蛇。黄老鼠来哩!”一是想借黄老鼠吓唬蛇,二是虚张声势给自己壮胆。据说黄老鼠捉蛇很勇敢,也很得要领,三两下就能将蛇制服,然后将死蛇拖到一旁分享。黄老鼠并不独享胜利果实,而是见者有份,凡在近处的生物,都能分到一份胜利果实,就是人也不例外,它先将蛇咬成几段,然后将你应得的那一段,默默地拖到你面前,然后默默走开。不过,黄老鼠分蛇的故事只听说过,从未亲眼见识。“黄老鼠拖蛇”却是袁州方言中常用的习惯短语,用它比喻无声无息地瓜分东西或处置财产,多含贬意,有时也有例外。小时候好吃,看见吃的就是命,如果看见好吃的点茶,就不顾一切了。但是那时经济困难,家里难得有点茶,偶尔有客人来看望婆婆,捎来一包点茶当礼物,我们兄妹姐弟便如过江之鲫,瞄准点茶包哩,不停地进进出出,不一会点茶包哩就见了髑。婆婆看着我们,从不责怪,只是慈祥地笑道:“黄老鼠拖蛇样咯,一包点茶一下唧就冇的哩。”

 

吃哩渥江人咯亏  这应该算是句俏皮话,大约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流传。袁州人本来喜欢说“吃哩恶馊亏”,来形容吃了大亏。用“恶”“馊”来强化吃亏的程度,既有情绪效果,又有感官效果,恐怕只有方言才有这种创造力,也很有冲击效果。所以,如果谁说“今天硬吃哩一只恶馊亏”,是很容易搏得人们同情的。渥江是袁州区所辖的一个乡镇,就在宜春城郊。袁州方言,读“渥”如“恶”。不知哪个多事人始作俑,将“恶馊”俏皮地变换成“渥江人”,于是“吃哩恶馊亏”就变成了“吃哩渥江人咯亏”,渥江人躺到挨枪,好像渥江人天性就是让别人吃亏,真为渥江人叫屈。不过,渥江人倒很大度,对此俏皮话一笑置之,因而它便流传至今。

             201855

http://s2/mw690/001ppTYZzy7o24dSLyV51&690

http://s13/mw690/001ppTYZzy7o24eRKrOac&690

http://s6/mw690/001ppTYZzy7o24eXttPb5&690

http://s6/mw690/001ppTYZzy7o24eZTKd05&690

http://s2/mw690/001ppTYZzy7o24f8Oo95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的菖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