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意境、韵味
(2016-03-25 10:59:18)
标签:
文化教育时尚 |
人心不古(13)
中国古诗词的意境、韵味
诗词写好了,非常有意思,读者也爱读。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写诗、写词呢?装B的文人太多,把诗坛搞坏了。同中医一样,好的中医不多,庸医遍地。真正的好中医,道德、才学、品性、修养,都是一流的。过去有句话:“不做良相,便做良医”,把中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真正的好中医,是占神位的,也就是说,上天、大自然是要给他面子的,因为他能改变人的生死。真正的文人也是如此,可不是认识几个字,瞎白话几句就是文人、诗人了。“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力量有多么伟大。
看文章、诗词要看真正的正品,不要看假冒伪劣的东西。
下面我们说说什么是诗词的意境与韵味,细读、细品非常有意思: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吧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的《闺意张水部》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酬朱庆馀》
写这两首诗的人都是唐代人,这两首诗一问一答,韵味无穷。一个人问另一个人自己的诗写得怎么样?但却说是一新婚妇人,借询问夫婿画眉是否入时,来探听自己容貌,对方是否中意?另一个诗人张籍也借越女新装和一曲菱歌作喻,回答了他的问题。两首诗具有民歌朴实清新的特点,含蓄道出,可谓意味无穷。
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诗中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的情感和知觉。桃花本不会“笑”,那么,诗人刻意地强调“桃花依旧笑春风”意义何在呢?今年与去年,春光依旧,桃花仍然那样鲜艳,但是去年那个和桃花一样艳丽的姑娘却不在“门中”了。这株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徒然增添无限的怅惘外,抒发了诗人叹好景不长、命运多变的感慨。
我们看看唐代诗人吴融写的几句:
鸾镜长侵夜,鸳衾不识寒。
羞多转面语,妒极定睛看。
女性娇羞时会背过脸去,不敢正视;而一旦妒火中烧,就会勇敢面对,盯住看。这种心理、情态及其转化过程,通过“转面语”和“定睛看”这两个表情动作,真实地得以再现。诗人如果不细心观察生活,是写不出这样诗句的。
再有: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少妇盛装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远在异乡的夫婿,自己生活孤单,辜负了大好春光和韶光。诗中人物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一个重要范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巨大的审美功效,能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意境蕴含着丰富的韵味美,因为意境的情在言外,景外有景,模糊朦胧等特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通过对意境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把握能够获得无限的审美趣味。
如南唐词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等。都是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的。
诗文的背后有世间的真相,也有道理、有哲理。意境韵味使读的人自己感悟,自己提升,话不说破,事不做绝,点你几句,自己看着办。这也算诗词歌赋让人们愉快地接受,又深受启发的价值所在。
如雍陶的《劝行乐》诗:
“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
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这是一首劝世歌。如果直言黄金易得,青春难买,不易形成一种超妙意境,而这首诗则先选造意境,从中说出哲理,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如,张渭《题长安主人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全诗用率直的吐露,道破人际关系的真谛。这种堪破世情的快人快语,呼唤真情的回归,也是诗人重建人际关系痴情的表现,它起着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韵味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韵味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